有不少人家跟黄家一样,都被分到了莲花山村,其余的人家也大多分到了吉昌镇下面的其他村子,基本上都是黄豆腐可以去卖豆腐的村子。
大家得知跟黄家住得很近后,稍显沉闷的气氛终于有了点热乎劲。一路过来,这一帮人也算是患难与共的兄弟了,眼看着就要安家了,家跟前有熟人,总比自家孤零零地在村子里落户强。
跟黄家人对于搬新家的兴奋相比,其他人家的沉闷气氛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家了。
像老杨家这种儿子成家,但双亲健在的人家,也被县衙的官爷给强行拆分了,就连还未成家的杨老七,因为到了婚配年纪,也被强制分了出去。
除了长子要奉养老人,需要跟老人住在一起外,其他的儿子都各自分家了,户籍都不在一起了。
不过分了家的儿子也不是完全就不管父母了,衙门强制要求这些分出去的儿子,在年底前必须要给爹娘孝敬粮和孝敬钱。
每个儿子年底给爹娘,一人一百斤粮食和二十文钱。要是双亲健在,每个分家出去的儿子就要供奉二百斤粮食和四十文钱。
像老杨家这种情况,兄弟七人分出去了六个,杨家二老一年光从儿子处收到的粮食,就能得一千二百斤,还能得二百四十文钱。
这么多粮食和钱,两个老人肯定是花不了的,最后肯定是便宜杨家老大了。
对于分家的事,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过就算是真的欢喜,也不会有人在这时候没有眼力见,这要是当着老人的面乐出声来,那还不得招老人恨一辈子。
黄豆芽真的是打心底佩服制定这项法规的人。
这项法规不就是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嘛,孩子多了,等你以后老了,养老钱就多。家里的长子肯定也盼着爹娘多生弟弟,为了以后的收益,家里的老大肯定会帮着爹娘养孩子的,毕竟弟弟们只要成家了,就有源源不断的孝敬粮和钱。
分了家之后,各家过各家的日子,收的粮赚的钱都握在自己手里,大家肯定是有多大力出多大力,开荒种地肯定是越多越好。
而且分家还能减少很多家庭纠纷,婆媳都不在一个村子了,婆婆不用看媳妇不顺眼,媳妇也不用看婆婆的臭脸,关系还能融洽点。以前在老家互相看不顺眼的妯娌,更是有理由互相不来往。
最重要的是把一大家子分到了不同的村子,就不会形成氏族,也就能减少村霸的形成。
以前村里谁家儿子多,谁说话就横,现在就算儿子多也没用了,儿子们住得远了,等把儿子们都找全了,脑袋瓜都被人用石头给开瓢了。
对于习惯于氏族的农人来说,这样强制拆分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不过却很方便统治。人只要不聚堆,就闹不起事来。
众人各怀心思,在安民屋休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众人就跟着县里的官爷往各自所在的村子走去。
第8章.布置新家
众人到了吉昌镇后,大队伍就分成了三波,分别由不同的衙差带队。
杨家这一大家子也被分成了三波,杨老六和杨老七都被分到了莲花山村,除此之外,一起移民过来的其他五户人家,也跟着黄家一起被分到了莲花山村。
等众人到了莲花山村后,衙差跟村长李富贵依次介绍了众人的情况。李富贵了解大家的情况后,就领着大家去分房子了。
莲花山村的房子建得都十分的有规律,总共五行,每行有十户人家。
房子和院子都规划得十分的整齐,就连每家每户隔的过道都是一样的宽度。一看就是统一建好的,就等着大家过来居住。
黄家分到的是第三行的第五间房子,往东依次是杨老六、杨老七、赵老大、王老二和王老三家,其余两户人家则被分到了第四行。
李富贵应了他俩家的要求,把他两家的房子分在了王老二和王老三家的正后方。这样一来,一起移民过来的八户人家也算是住在一起了。
分房分得很顺利,每家每户除了地势高低有些许不同之外,基本上没啥区别,大得吓人的前后院和一个有两间屋子的小草房。
小草房建在院子的正中央,就像是一块大豆腐放在了洗脸盆里,看着特别的怪异,也显得草房特别的小,但住人是足够了。
到了莲花山村,黄豆芽是真的切实感受到了,关外是有多么的地广人稀。
黄家的房契上写的居住面积居然是两亩地,黄豆芽本以为关外的亩跟老家的亩是一样的面积,没成想,关外的亩竟然是大亩。
关外的十大亩相当于关内的十五亩地!所以黄家分到的这片住宅地相当于老家的三亩地了!
这要是在黄家老家,在关外的两亩地上,住五六户人家都有富余。
黄家虽然跟杨老六家是邻居,但两家房子的距离也挺远的,真要是找他家有点事,不扯着嗓子喊,估计他家人都听不见。
想当年,杜二家的人在屋子里说话声大点,黄家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的,黄家人在家说话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声音大了,影响邻居休息。
习惯了吵吵闹闹,突然安静下来,还挺孤独的。
尤其是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的,现在就剩下五口人在家里,着实冷清了不少。
像杨老七这种单身汉,黄豆芽都怀疑他晚上睡觉会害怕。毕竟一个人住在空旷旷的屋子里,估计打呼噜都能带着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