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大家都舍不得放弃这个“宝座”,又都尽力维护“合纵”,以保证自己能争到手。
争得太累了,决定暂时休会,调整心态喘口气,同时做些私下交易。
就在这时,有人给赵肃侯送来一封信:
“……‘合纵’之盟,实由苏秦首倡,何不先让他任‘从约长’?
以后各国之君,五年一任,轮流坐庄,则无争矣!”
信尾署名是“张仪”。
秦的谋士竟给“合纵”支招解难?
但赵肃侯并不奇怪,他知道张仪与苏秦的关系,而且据苏秦密报,张仪赴秦是为赵工作。
张仪的这个建议,能把苏秦的个人地位提的很高,高得举世景仰,但也确为“合纵”走出怪圈提供了良策。
而且,苏秦是赵相,由他出任“从约长”对赵有利无害,所以赵肃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复会后,赵肃侯果然提议:
“‘合纵’虽是由我提倡,但真正提出此议的实是苏秦。
如今‘合纵’新立,草创规模,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所以我建议这第一任‘从约长’由苏秦担任。
既酬谢他为‘合纵’奔波之劳,也让他从工作中摸索经验,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工作方案。
以后嘛,这‘从约长’就由各国轮流执掌,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韩、魏、燕本就无望,忽听以后可以轮流执掌,不禁喜出望外,立刻一齐鼓掌;
齐、楚二国都想执牛耳,却又僵持不下,让苏秦去当,总比被对方争去有面子。
而且他终是臣下,做一些努力,未必不倾向于自己,便也同意。
但楚王又提出一个问题:
“苏秦目前还是赵、韩之相,为避免他日后执行政策有倾向性,应该辞去兼相的职务。”
齐宣王的观点正和他相反:
“我看他任国相更便于在各国之间协调,干脆,咱们各国都给他一个相国的头衔。
国内自有副相处理日常事务,这样就可以保证让他不偏不倚了!”
这个意见,得到全票通过,从而生出一个“六国封相”的故事。
一介书生而佩六国相印,居“合纵”之首号令天下。
苏秦恐怕不仅是“战国”第一人吧?
一切安排就绪,择了黄道吉日,苏秦、六国之君鱼贯登台,刳白马、杀黑牛、歃血为盟。
因为这是六国国君的聚会,为确保安全,各带二十万精兵保护。
这一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一百二十万大军,分成六个方阵,把祭坛团团围住。
盔甲鲜明、刀枪耀目、旗帜飘扬,却又肃穆无声,静听苏秦宣读誓词:
“自今伊始,六国结为兄弟,敬告神明及六国宗祖:
同荣辱、共患难,一国背盟,五国击之……”
苏秦身着礼服,昂立台上,口齿清楚,听声朗朗。
外表庄严肃穆,内中却心潮澎湃。
历尽八十一难,“合纵”终于“合拢”!
《誓书》六份各盖六国之玺,六国各收藏一份,并把副本派人送到咸阳。
仪式完毕,各君回国之前,苏秦向六君请假:
“想回家看看”。
富贵还乡,人之常情。
六国各赠彩车十乘,黄金千镒,并派“仪仗之兵”护送,不保安全,只显威风。
于是,“苏约长”的探亲队伍浩浩荡荡,前后迤逦十余里,直奔洛阳。
虽然那时的长度仅为现代的百分之六十多,气势也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