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遵义府志》记载,老鹰砦穆僚曾发生反叛,杨文广命谢都领兵前去征讨,经过一番激战,斩杀了穆僚酋长,收服了其余众人。从此以后,附近的各个部落再也没有敢不遵命的,杨氏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地位也日渐巩固。
老鹰砦坐落在穆家川,当年曾叫遵义府,即现在遵义市所在地。播州杨氏的统治中心原在白锦堡,穆家川就在城东门外河二十里处。杨文广征服穆家川老鹰砦后,发现穆家川山水俱佳,又觉“旧堡隘陋”,便把治地迁到穆家川。杨家在播州落户之后,知道穆家川的人便越来越少了。
穆氏部落通过与杨氏通婚,渐渐得到播州杨氏的宠信,成为杨氏统治播州的得力助手。《杨氏家传》称,播州南平军(贵州桐梓县北)的守将是穆永忠。《明史》载,杨应龙起兵反明的时候,手下大将穆照与明兵苦战于娄山关北,此人作战勇猛,素为贵州诸族所折服。穆照战死之后,杨应龙失去最为倚仗的力量,军力一蹶不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播州南面不远处有“木獠寨”,獠的发音为“老”,木老即“穆獠”。又有一处叫“木瓜仡佬”,明时称“木瓜司”,其发音与“木阁寨”、“穆柯寨”相近,与《杨家府演义》对穆桂英老家的描述相吻合,书中穆桂英是木阁寨主、定天王木羽的女儿,又名木金花,她手下还有一员战将穆瓜,应该是谐了“木瓜”的音。
“大破天门阵”中举足轻重的降龙木,在播州也能找到影子。古时播州附近盛产“大木”,常被作为奇物进贡朝廷。明史对此有多处记载,其中播州的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于隆庆十四年,“献大木七十,材美,赐飞鱼服”。
众多事件暗合了穆桂英这一人物很可能与播州杨氏有关,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明代以前没有穆桂英,而后形象越来越鲜明的原因所在。
杨家将故事在北宋时就已广泛流传,南宋时出现了许多话本,元代也有不少关于杨家将故事的杂剧,但均未提及“穆桂英”。特别是《破天门阵》这出戏,最初是以杨六郎为主角,讲其率领焦赞、孟良、岳胜及杨宗保大破天门阵的故事,根本没有穆桂英什么事。今天的大破天门阵已经与原来的剧本相去甚远。
后来小说戏曲把有关穆桂英的“木”都改成了“穆”。所以无论如何,穆桂英当是转音而来,因为不论“慕容”还是“木”都与穆接近。至于为何要将音转化为“穆”,专家们解释说,如此转换,可以使少数民族故事更为汉化,离汉人的生活也更近,更有亲切感,在汉人居住的地区更容易传播。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无论穆桂英的原型是取自鲜卑的慕容氏,还是来源于南方的穆僚族,都是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更容易涌现能征惯战的女将。穆桂英破天门阵时,有收服西夏黄琼女之事。宋人称西夏为“河西”。宋史《党项传》中有“河西黄女族”投诚之事,据此推测,黄琼女的原形有可能取之于“黄女族”。可见,杨门女将的故事应该是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故事。
契丹有统兵打仗发号施令的萧太后,宋朝出现“佘太君”、“穆桂英”这样的女英雄也是时代的需要,即便是正史典籍只载节妇烈女,也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英雄的渴望。北宋与契丹常年交战,边防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相杂的习俗,都可能牵连着妇女的戎马生活。尽管史家未录,但“里儿野竖”不能不道,不会不传。传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有老太君,有少奶奶,有姑娘小姐,还有烧火丫头上战场。讲故事的人并没有认真考究张王李赵谁家之事,只借杨家将这一艺术舞台让她们纷纷登场。
穆桂英的故事在不少名胜古迹,甚至于州志中都留有痕迹,但并不能证明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北京的密云,有不少关于穆桂英的传说。穆家裕是回民聚集区,相传穆桂英出生在这里。该地的卸甲公社,有挂甲寺,还有穆桂英山。有趣的是,山上的柏树不少都弯着头,传说是穆桂英夫妇挂甲休息时给压的。宋辽边界在北京以南,杨家将是不太可能打到密云的,但穆家裕的人一向认为穆桂英是他们的祖先。
在香山附近也有穆桂英的传说。从香山顶上远远望去,西南方向有一个小塔,那就是有名的“挂甲塔”,“挂甲塔”所在的地方叫“挂甲塔”村,这个名字的由来与杨七郎有关。传说有一次辽宋大战,宋军被困,杨七郎杀出重围去搬救兵,遇到大批辽兵围堵,陷入困境。粗中有细的杨七郎情急之下想出一个对策,把自己的盔甲解下挂在一个小塔上,以金蝉脱壳之计骗过辽兵追杀,他挂甲的那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挂甲塔”。
离“挂甲塔”村不远,有一个斧砍刀劈般的山崖。这个山崖被视为穆桂英的杰作。有一次,穆桂英乘胜追击辽寇,眼看敌人就要逃过山口,穆桂英急中生智,将绣绒大刀向辽兵逃去的方向抛去,大砍刀砍在山头上,只听“咔嚓”一声巨响,把山头砍下一半儿,五百多辽兵被埋在山下,那座被穆桂英劈开的山崖就是如今的“刀劈崖”。
“刀劈崖”更像是一个传奇,不过刀劈崖的形成却有科学道理。从地理学上讲,“刀劈崖”附近是地震断裂带,站在对面的山腰上,可以看到一条上下蜿蜒的断裂线,所以,形成这样的地貌不足为奇。
与穆桂英有关的地名,在昌平区还有一个“了思台”。相传当年穆桂英身怀六甲,仍然上阵杀敌,生下一子后不得已将孩子放在密林中的一个山洞里,自己重又杀回敌阵。当地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为国家而舍自家的忘我精神,就把穆桂英撂下孩子的地方叫做“撂子台”,久而久之,“撂子台”被叫成了“了思台”。
广羽化而死,另一方面又在后面几回说杨文广飞回来重新领兵。中间衔接不上的地方很多,穆桂英之死很可能就在这一缺失的段落中。
杨家将小说历史上经过了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在明万历年间,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之时,去除了涉嫌为播州杨家评功摆好的部分;另一次是1949年后的重新“整理”,剔除了所谓的“封、资、修、迷信”成分,情节有很大改动。现在的《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杨门女将曲目都是解放后新编的,原本并无这些传说。所谓“穆桂英五十上阵、佘太君百岁出征”都是现代作品。
《杨家府演义》交待,杨怀玉杀死了一心诬害杨门忠良的丞相张茂全家之后,瞒着杨文广举家迁入太行,过起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是杨家将的最终结局。但女将们的最后结局很少有故事提及,有的故事提到大刀王怀女是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遭遇敌人车轮战,筋疲力尽之时不慎掉入陷马坑,被敌人乱刀砍死,杨物古迹”。滴泪崖在解放后因修路炸掉了大半,已不复当年原貌,不过现在又重新开发以吸引游客。《杨门女将战死滴泪崖》的传说最早刊载于《甘肃民间故事》。
旧话本中杨门女将战死的故事并非少见。例如穆桂英之前的女英雄刘金锭,在传统评书中,除了能征惯战还能呼风唤雨。她扶保宋朝扫平南唐,在打败妖道余洪后,被余洪的师傅困在阴魂阵,用三块金砖打死。当时刘金锭已经怀孕,尸体入殓后在棺中百日不腐,最后产下一子,她的灵魂转生为穆桂英。这段情节在解放前的话本中都有提到,但因为涉及“棺中产子”和“灵魂转生”等迷信思想,被封杀叫停。只有东北二人转还有所保留,但也鲜有演出。另外,其他地区也还有穆桂英之死的传说,但都登不了大雅之堂,人们更愿意为英雄保留一方净土,保存心中美好的形象不被损伤。
第25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