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2 / 2)

四“治武功两方面都超越宋太祖,以此平复朝野的各种质疑。所以,他不顾部队在外征战半年极度疲劳的现状,也不顾群臣的反对,决定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趁势收复幽云十六州。如果成功,那他将是非常了得的帝王,其功绩也会称得上盖世之功。

攻取燕云,一开始进展得还算顺利,宋军一路打到幽州城下。辽军守将耶律知古采取了避而不战、严防死守的策略。宋军连续猛攻11天都没有任何进展,而与此同时,萧太后派出大批人马进行增援。辽军增援先锋耶律沙率先与宋军交火,经过浴血奋战,宋军获胜,宋太宗下令乘胜追击,在幽州城西高梁河一带与辽国援军主力展开激战。辽军兵合一处,奋起回击,疲惫宋军已是强弩之末,抵敌不住败下阵来。

宋太宗不得已挥师后撤,但辽将耶律休格不依不饶,乘势追击。宋军首尾不能兼顾,场面混乱不堪,宋太宗也身中两箭,最后乘驴车逃走。史书对此有这样一段记载:

军中尝夜惊,不知上何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然,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

简短的一段话,记录了赵德昭之死的前因后果。《涑水纪闻》、《续资治通鉴》对此的记录也基本相同,没有大的疑义。当时身处乱军之中,大家找不到皇上,以为他很可能遭遇了不测。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臣找不到皇帝踪影不是虚言而是确有此事,并且这种君臣不相见的局面有刻意的成分在里面,当夜掌管后军的将领钱俶为怕走漏消息,保护太宗更安全地逃离,就曾连斩六个前来报告御驾行踪的卫兵,并下令后军缓行,以便同太宗的车驾拉开距离,免得暴露太宗所在,引起辽军追杀。国不可一日无主,既然皇帝下落不明,有急于表现的便提议立赵德昭为帝,这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太宗回来之后,这事也就作罢,再没有人提,没想到有好事者偏偏向太宗吹风,这使得本来就很紧张的叔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太宗对德昭的疑忌与防范之心更甚。

班师回朝之后,上上下下都在议论,此次北征失利,同未能及时赏赐扫平北汉之功有直接关系。于是,德昭提醒太宗,征辽虽然失败,但还是应该及时为平定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德昭直率,以为这种建言于公于私都应该无碍,没想到却正触到了太宗的痛处,他怒气冲冲地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兵败高梁河,宋太宗心情极为沮丧。他原本想借征战抖抖威风,不成想落了个鸡飞蛋打,自己还身中两箭,这些都让他不堪回首。当他得知两军阵中还曾有人要立德昭为君,这更是触到了他的痛处。他的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偏巧德昭此时主动送上门来了。

德昭原本刚烈,又比较内向,再加上身边没有谋士,所以他的行动完全是率性而为,没有计划,没有方向。初时,他还不知宋太宗为什么会如此怒气冲天,等到他考虑明白了之后,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觉得窝囊,越想越觉得后怕。皇位原本应该属于自己,被太宗无端夺去,如今反过来还要受他怀疑,现在太宗话中已露杀机,自己又翻身无望,与其受辱被杀还不如自我解决,所以在一时无从排解之下,自刎身死,年仅29岁。

也许他是在以死明志,表达自己的清白,但他这一死恰恰成全了宋太宗,也为宋太宗扫平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提供了一个思路。顺着这个思路前行,上面沾满斑斑血迹。此时,太宗的猜忌之心已表露无遗,如果以前还掩藏些的话,现在是再也遮不住了。哥哥德昭去世之后,德芳更加惶恐。当年宋皇后让王继恩去招的人是德芳而不是德昭,可以想见,宋太宗对德芳的疑忌比德昭更甚。父亲赵匡胤去世时,他不过17岁,失去兄长时,他也只有20岁。又过了一年半,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22岁的赵德芳突然暴病身亡,赵德芳之死的神秘程度不亚于其父宋太祖。

人们怀疑他的暴死也与赵光义有关,只是宋太宗对那段历史封锁甚严,赵德芳的死因已很难查得清楚。留下记载的倒是太宗皇帝的悲痛,他在德芳灵柩前放声痛哭,甚至废朝五日表达哀思,这是不是在作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年,宋后曾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于官家了,看来她还真是个有先见之明的女子。赵光义没有兑现要与她们母子共保富贵的承诺,在他就位后的七八年时间里,几个能够威胁王位的人物,德昭、德芳以及廷美相继不明不白地死去。

赵光义为皇位苦心孤诣,他可能不会想到,到南宋时,因为宋高宗无子,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又成了德芳之后,他就是宋孝宗,此后的四位皇帝都是他的后人,再后来的四位皇帝则是德昭之后。如果赵光义真的以亲人之死为痛的话,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廷美之死。除掉太祖的两个儿子之后,能够威胁到皇位的就剩下了他的弟弟廷美,因而廷美的危险与日俱增。赵廷美之死与宋朝的另一大悬疑“金匮之盟”的出笼密切相关。

赵光义登基缺乏法理依据,当时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受命于杜太后,但也只是那么一说,空口无凭,很多人并不相信。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金匮之盟”,但这个“金匮之盟”却是在赵光义当上皇帝5年之后,杜太后去世20年之后才由赵普抛出。赵光义弟继兄位之时面对着那么强大的舆论压力,对此竟然只字未提,如果真有所谓的“金匮之盟”,那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很多人由此怀疑,“金匮盟誓”一说,更像是赵普与赵光义联合编造的一出谎言。“金匮之盟”很可能是莫须有之词,只不过是为了证明宋太宗得帝位的合理性而已。

情急之下,赵光义可能并没有想得太远,“金匮盟誓”虽然可以证明他取得帝位的合理性,但却成为他传位于子的障碍。如果真有“金匮盟誓”,宋太宗之后的传位顺序应该是先赵廷美,后赵德昭,再后为赵德芳,最后才可能是赵光义的孩子们。德昭与德芳死后,赵廷美成了唯一的障碍,而赵廷美恰恰还是开封府尹,占据着这个貌似储君的位子。

赵廷美要想保平安,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效仿赵光义,谋求尽快取而代之,而不是被动等待,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实力、勇气外加机遇,以当时赵廷美的实力看,走此路无异于死路。另一条就是明哲保身,避免被视为眼中钉,主动退出储君人选,请宋太宗立皇子为太子,如此也许尚可共保富贵。

在赵光义出征北汉的时候,每遇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曾经为赵廷美出过这样的主意,不过,此时吕端已离开了开封府,如吕端一样洞明世事的人物在赵廷美府中再也没有出现。赵廷美在不知不觉之间走上了一条中间路,他不仅没有想办法消除太宗对他的猜忌,反而采取了相反的策略,拉拢朝中的一些大臣,包括当朝宰相卢多逊。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他等于在告诉赵光义,自己对帝王有着某种想法。更为糟糕的是,他有关“太宗有负兄意”这样的牢骚也传入了太宗的耳内。

这一切对赵廷美来说,都不是什么好兆头,如果短期内还没什么危机的话,那只不过是还不到时候。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德芳死后半年,赵廷美的麻烦来了。

一些朝中大臣向宋太宗揭发赵廷美图谋作乱。虽然那些指控都只是在借题发挥,根本无法证实,但宋太宗还是据此免去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一职,把他发配到西京做留守,这也意味着赵廷美不再是储君。不仅如此,指控赵廷美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出任了朝中要职,这为构陷赵廷美开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先河,似乎只要伺机罗列他的罪状就可以升官发财。

第17章

恋耽美

最新小说: 异世之暗黑全职者 春光灿烂杨家将 欲火焚城 欲龙驭鲜妃 黑色命途 DTLV 风芷云殇(白帝同人) 灰烬【西幻NP】 公子他悔不当初 成为龙傲天死对头[快穿]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