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作者:张永廷
第17章
宋太祖对此可能心知肚明,所以对由谁继承王位一事,一直不轻易表态。但这种不表态对赵光义来说,就是一种表态,因为最经不起拖的人就是他。如果真有金匮盟誓,或者尽管没有,而赵光义又想当皇帝的话,那么潜在的风险就可想而知了。
赵光义比太祖年轻12岁,德昭比他小11岁,他们的年龄基本就是个等差数列。宋太祖越不表态,赵光义继位的希望就越渺茫。挡在他前面的有身体强健的太祖,后面又有不断成长的两个侄儿。如果太祖不死,他继位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继位之争,看起来是赵光义与太祖的儿子之争,实际上是太祖与赵光义之争。
对于宋太祖来说,若想顺利传位于子,必须剔除阻碍传位的障碍,在当时情况下,赵光义显然是最大的“眼中钉”。宋太祖算得上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他不仅自己不轻杀大臣,还立下秘密誓言,要求子孙后代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必受天殛。
一个连大臣都不肯轻易枉杀的皇帝,是不会将屠刀伸向看起来没什么过错的亲弟弟的。如果赵光义也如宋太祖一样,那么历史将会重写。但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他对皇位的渴望程度显然超出了宋太祖的预料。宋太祖可能寄希望于以拖待变,依靠自然的方式消解掉王位继承中的矛盾,这符合他一贯的行事方式,用软方式而不是硬杀戮的方式解决问题。
宋太祖应该没有进行过换位思考,他感受不到赵光义对皇位的迫切要求,所以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如果赵光义想当皇帝,以他的身份,从他的角度,一场针对继位的夺权阴谋就不得不暗中进行了。宋太祖平平安安地活着意味着赵光义将失去机会,那么,若赵光义不想按照太祖的意思一直拖下去,除非是一场飞来的横祸,赵光义的愿望很难实现。
“兄终弟及”这一制度的前提是兄必须死,兄若不死,弟何以为继?所以“金匮之盟”这份盟誓的前提是赵匡胤必须死,赵光义若要当皇帝,宋太祖必须先死,如果生死由天,自然死亡,赵光义的皇帝梦可能就只是空想了。天定不可取,那就只有人算了。究竟有没有杜太后临终遗命其实已不那么重要了,赵光义想要当皇帝,宋太祖没有不死的理由。这样一种结局,杜太后恐怕做梦都没有想到,也不愿意看到!
三“烛影斧声”之谜
说到赵光义继位,“烛影斧声”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宋太祖33岁登上帝位,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宋王朝已初具规模。976年的一个深夜,宋朝宫廷内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在经过了“烛光斧影”的变故之后,50岁的赵匡胤突然死亡。按照传统的帝王传位制度,应该传位于子,但结果却是赵光义接过了兄长的衣钵。
对于宋太祖的死,《宋史》的记载极为简单,只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九个字,显得讳莫如深。因为官方正史给不出明确的答案,所以一直以来野史笔记对此事极为关注,出现了一些颇为离奇的记载。
直到南宋孝宗时期,事件的真相才在史学家的笔下揭开了冰山一角。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是赵德芳的后人,也就是赵匡胤的后代,此前为帝的都是赵光义一支。现在的“烛影斧声”之说,源自于文莹的《续湘山野录》。南宋孝宗一朝,史学家李焘主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续湘山野录》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等书观点,揭秘了“烛影斧声”的整个过程。
宋太祖年轻时曾经与一位很有造诣的道士交游,开宝九年(976年),太祖巡视洛阳时他们再次相遇。道士提醒他注意当年十月二十日晚上的天气,如果天晴,太祖还可活12年,否则就应当迅速安排后事。
十月二十日那天晚上,一开始晴空万里,星光灿烂,但没过多久,天气突变,狂风骤起,天空飘起了大雪。太祖心情阴暗地离开太清阁,马上召赵光义入宫,喝退宦官和宫妾进行密谈。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无从得知,但从远处望去,在摇曳的烛影之下,赵光义时而起身离席,时而趋身向前。后来,太祖以柱斧掷地,对太宗大叫两声: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当晚四更,赵匡胤被发现死于寝宫。
因为事件发生得影影绰绰,讲述人言辞又闪闪烁烁,后人便将这一事件概括为“烛影斧声”。宋皇后得知太祖死讯,立即派内侍王继恩去召德芳入宫,没成想王继恩直接奔向了晋王赵光义。起初赵光义还有些犹豫,王继恩催促他:“拖延久了,就要落到别人手里了。”
王继恩赶回宫中,宋后急问德芳来了吗,不料王继恩用手一指说晋王来了。宋后见状大惊,慌忙称赵光义为“官家”,哀求其饶命。赵光义安慰她说,共保富贵,不要担忧。
宋氏比太祖的两个儿子要幸运,最后活到至道元年(995年)四月二十治武功,以图尽快树立权威,掩盖世人对他的非议。
《贺后骂殿》将赵光义登基定性为篡位,虽是后人所言,却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它曲调激越慷慨、低回悲壮,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贺后骂殿》中赵德昭撞死于赵光义窃位当时、金殿之上。这事虽属虚构,但也不是全无依据。史载,赵德昭死于979年,宋太宗北伐失败之后。也就是说,《贺后骂殿》将德昭之死的时间和地点有所推移,但无论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德昭之死的性质没有变,都是为宋太宗所逼。
赵光义夺了原本属于太祖之子的王位,表面上厚待他们,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封了王,其中德昭受封武功郡王,朝会时还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里,赵光义对他们却非常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