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李晋本想探索一番哥儿的身体,但与她年龄相近的小姨母李平宁被派来和她一起读书,这件事吸引了她大部分的注意。
东书房初建之时,各学派大儒和三公九卿为了太子师之名暗地做法,明争暗斗,几乎打破了脑袋,更别说伴读名额,运气好的话,这可是能和少年太子结下深厚情谊的,对于上位者而言,人才易得,信任,才最是难得。
故最终入选的伴读身份都是皇帝细细挑选过的,作为年幼的继承人,她只需要做到两件事,把基本的道统学识与帝王之学好、在勋贵和公卿的继承人中间取得威信,帝王驭下之术,不需要学识碾压众人,也不需要骑射无人能比,只要学会“因才用人,不偏不废”八字,李晋的地位便是固若金汤。
说回这位,比起其他已经一起读书一年的伴读,算是新人的宗室贵胄李平宁,她本是今皇祖母孝武皇帝年近40生下的幼女,在把出喜脉之初,孝武皇帝和时为太子的今帝曾于密室商量此胎去留。
只因本朝并不一直是女帝临朝,每当女帝当政,继承人性别就成为格外敏感的问题,若立男嗣,守旧派的力量将有意识无意识全部聚集在其周围,不说女帝嗣统如何,女帝本人的统治都会不稳,故而从第一代女帝起,皇室常用密法预测筛选皇嗣,在四十岁仍然没有女嗣的某一代,还曾过继宗室贵女。故孝武皇帝第一胎就是女嗣,曾被士林公认为天佑我朝,暗暗歌颂孝武帝乃宿命明君。
孝武帝孕有李晋的姨母时,今帝已经及冠了,当时已在六部轮转过,处置过地龙翻身的流民,樊城的瘟疫,更主持过一次出征大祭,是天下公认的出色继承人。于今帝而言,她对于孝武帝腹中骨肉,更多是一种对同胞的期待和宠爱:时机合适的亲眷皆是上天赐予,血脉相连、信任相投,再没更幸运的了。
今帝曾把李晋抱在膝上回忆过当时情景,据说孝武和今帝于密室中商讨此胎去留时,今帝说道:“密法测胎难免对母皇和胎儿有所损伤,况儿已及冠,大事小事何事未经过?此胎不论男女,若说忌惮一小儿,未免愧于母皇教导与宠爱;若说引导不好幼弟妹,难免小看女儿。更有之,人有祸福旦夕,万一儿有所不测,此小儿无论如何都可为母皇作一缓冲。”话既已经说到这个程度,李晋的小姨母果然瓜熟蒂落,顺利出生,至于出生后为女嗣,孝武帝自然喜出望外。
后孝武帝不满五十就油尽灯枯,阖然长逝,盖因常年殚精竭虑,当时的李平宁才不到十岁,今帝便将幼妹当女儿般养育,一应用度只比储君稍差一等,学识武艺由天下出色的大儒武将教导而成,不过作为保护和分寸所在,帝王之术并不相授,只是教给她能臣的心理和宗室的责任。
李平宁也如期望般长的极好,生龙活虎,坦荡真诚,武艺出众,常常喜笑颜开。在她未出宫建府前,作为大姐姐,她是李晋最好的玩伴和朋友,但,李晋肘撑桌面,一手托腮想道:“现在不是了,李平宁。”
想起这些事李晋又开始头疼,小小的人儿不知何时落下这么一磨人的毛病,这也是太史姬和今帝的烦恼之处,堂堂太子,竟在仍幼时落下一个乱世间枭雄的毛病,宫中还无医可治,只能靠宫人弹琴焚香,按摩脑部穴位舒缓。
头痛逐渐剧烈,但李晋不想让这些奴才吵吵闹闹又搞个人仰马翻,虽然她揉着太阳穴的动作早被这书房之中众人注意到,但她不发话,还是没人敢尖声传医或者凑上来关切,这都是有教训的,岂不闻曹操喜睡梦中杀人,大概上位者的气息都是一样的危险。
李晋耐不住逼仄的室内,豁然起身大步走出,几个奴才远远的缀着。一路上跪倒行礼的宫人不断,都被太子脸上忍痛烦躁的神色吓得战战兢兢,一个个脑袋伏的更低了,李晋本朝着湖中亭方向走去,七拐八拐之下竟误入一片宫人居住的矮小房室,庭院中有一口井,一个背对着她的宫人正轻松的提水上来,那水桶看着不轻,李晋心中一奇,注意力转移之下头痛竟好了不少,故出声道:“你是哪里的宫人,力甚大,转过身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