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56节</h1>
我从席上站起身,忽而想起一事,看向云琦。
“今日堂兄在蒋将军堂上问起了司马俭,未知他何以得堂兄这般关心下落?”
“他么,是秦王让我打听的。”云琦道,“济北王那边也有东平国兵马,司马俭是死是活,乃关系军心,自然要问。”
我颔首:“原来如此。”
蒋亢不仅对我好酒好菜招待,还给我派来了两名侍婢,一个叫阿素,一个叫阿茵,每日照料我起居。
说是侍婢,其实也不妥当。因为她们都是明光道的教众,平日里跟伏姬一样,无事便在工场中劳作,补贴教中资用;有吩咐便帮闲,做做杂事。
故而这样的人,伺候起来不会多讲究。不过这于我而言却是正好,我自给自足惯了,从来不习惯被人伺候。
然而出乎我的意料,阿素和阿茵将我的院子内外打理地井井有条,端茶递水样样仔细。一问之下,我才知道,她们都是徐州人氏,都曾在豪强家里当过侍婢。
阿素早年家贫,自幼被父亲卖给豪强抵债;阿茵的父母则都是贵人家中的奴婢,她一生下来也是奴婢。与所有的奴婢一样,两人在原来的主人家中都过得不大好,打打骂骂乃家常便饭,直到有一日,明光道攻下了城池,她们的主人连夜仓皇逃走,阿素和阿茵见入了明光道便能脱奴籍,还可吃饱穿暖,便索性投了明光道来。
说起曹叔,二人皆一脸崇敬。
“从前我等听说明光道,都以为是土匪一般的人。”阿素道,“进了来才知道,我等那原来的主人才是土匪,每日恨不得拿我等作牲畜来使,却不过外强中干,得知明光道要来,慌忙便逃了。”
我笑了笑,好奇道:“他们都逃了么?为何?”
阿茵道:“还能为何?自从曹先生杀了临淮王,散尽他家财宝,那些巨富豪强谁人不忌惮?听着明光道要来便避难去了。”
我颔首,又问:“那你们原来主人家的财物,明光道也都收了么?”
“收了啊。”阿茵道,“劫富济贫么。曹先生还将那些没收来的地分给了无地的穷人,我父母做了一辈子奴仆,分到地的时候,别提多高兴了。”
我道:“如此说来,人人有地种,可以丰衣足食了。”
阿茵道:“衣食是堪堪够的,不过丰衣足食么,倒也说不上。”
我讶然:“怎讲?”
“这些年的年景一直不好,去年荆州、徐州又闹起了蝗灾,绝收连片,富户都无多少余粮。”阿茵道,“我父母虽分了地,也须得先耕种才是,连种子都要教中筹措。”
我听得这话,不由沉吟。
这些年,的确年景鲜有好的,各地水旱蝗灾时有发生。徐州这边的蝗灾,我曾听人说过一嘴,不想竟似闹得挺大。明光道每下一地,便要网罗许多教众,这是明光道的根基。但也是因此,明光道要养起许多人。若地里的收成暂时指望不上,那么的确是个大祸患。
我想起先前与公子分析明光道的谈话。我一直觉得疑惑,曹叔从前经营明光道,甚少劫富济贫。因为劫富济贫虽可缓解一时的钱粮紧张,却非长久之计。明光道当年虽以聚集流民起家,但颇是巧妙地在荆州官府和豪强之间周旋,半打半和,以图共存。如此,明光道缓和了外部之忧,方可腾出手来,如屯田之制,带领教众耕织,温饱自足。
曹叔不是个傻子,杀富济贫,尤其是杀王侯,必会得罪豪强诸侯,招致反扑。他这么做,显然是原来的办法无以为继,急需钱粮解燃眉之急。我先前不知缘由,如今听到阿茵这般说起,方恍然了悟。
“女君,”阿素好奇地问我,“听说你与公子自幼一块长大,曹先生拿你当亲女儿看?”
我笑笑,道:“你怎知?是蒋将军说的?”
“是听伏姬说的。”阿素笑道,“蒋将军那般了不得的大官,怎会与我等这些小卒谈天。”
“伏姬?”我讶然,“你认得?”
“怎不认得。”阿素道,“我等无事时,都在一处做活。不过她前两日跟着公子走了,也不知何时回来。”
我了然,看着她。
“你方才说,蒋将军是个了不得的大官。”我问,“有多大?”
“可大了。”阿素撇撇嘴,“当下攻占兖州的这些兵马,可都是他的麾下。教中的人都说,曹先生若什么时候不在了,当教主的未必是公子,恐怕是……”
话没说完,她的袖子突然被阿茵扯了一下。
“女君,”阿茵看着我,笑道,“女君可想去逛逛花园?这王宫中的花园可好看了。”
第347章 分裂(上)
曹叔和曹麟还没有回到东平国, 我每日在无盐的王宫里无所事事,便索性出门去逛。
王宫这样的地方没什么意思, 我只想到无盐城中的市集去看看。云琦对此毫无兴趣, 我也不管他,自带着程亮出了王宫。
明光道对安民之事确是有一套,照理说, 无盐刚落入明光道手中不久,民人惧怕事端闭门不出乃是常情。但我和程亮走在市集中,只见商贾生意照做,民人往来不绝,全无萧条景象,似乎最大的变化也不过是官府换了一批人。
市中的货物多来自四面八方, 虽琳琅满目,但大多与雒阳比不得。让我感兴趣的, 是市中小贩卖的小食。此地水产丰富,美食颇多,我和程亮看到一处买鱼羹的小店, 食客颇多, 好奇之下也去凑了热闹。
这店里着实拥挤, 我们二人好不容易才寻了空处坐了下来。
周围的客人七嘴八舌说着话,听口音都是无盐本地人, 也有些外地来的,不出兖州。
我一向喜欢来这样的地方,因为总能在人们的闲聊中听到不少事, 无论有用无用,总比刻意打探得来的消息有趣得多。
比如我左边的席上,那两人一看就知道是无盐附近的乡人,正议论着明光道。
“……我可听说,明光道无论到何处,必分财物均田地,也不知何时轮到我们。”一人道。
“均田地哪里这般容易。”另一人道,“他们刚刚攻下东平国,只怕东平国有几户人家他们都还未算清。再说了,就算现在给你分了田地,你能种么?春耕的种子都种下了,你我家中剩下的只有些许口粮。当下正青黄不接,要是这些剩余的谷子都拿去种了地,我等吃什么?”
“这应当也不用愁。我听说只要进了明光道,衣食便全由教中包了。我等领了田地就算是入了教,难道教中不管?”
“你听说的这些,都是从前的事了。”答话那人道,“我可听说,明光道今时不如以往,徐州那边,已经吃了数月的粥了,再往后,说不定连粥也没有。”
“啊?真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