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生存
郑芝龙此番前来原本是为了劝服李过,然而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几乎反倒是李过说服了郑芝龙。
而与此类似,郑森也在与张煌言的交锋中,几乎被对方的理据打动。
郑芝龙深知大势已去,心中已有避锋芒之意,只是还未彻底下定决心。
郑森和张煌言双方虽然言辞交锋,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各自带着亲卫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然而,令郑森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一回府,就得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朱慈烺竟然已经派人来传话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陛下居然只派了一个内侍太监来?”
郑森微微眯起眼睛,从冯澄世手中接过信,语气中透着难以置信的意味。
“那内侍,属下已经派人仔细打听过了,既然是他亲自护送信件,说明陛下对此事非常重视。”冯澄世拱手作揖,语气里带着一丝奉承。
郑森没有急着回复,只是迅速地浏览了信中的内容。
片刻之后,他脸上神情难辨,似乎没有明确的情绪波动。
冯澄世见状,连忙接过信,细细阅读起来。
“陛下的条件是给我们留下区区一万五千陆战兵,这数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局势。即便保留全部水师,总计不过三四万人可战之兵。”
冯澄世看完信,也忍不住发表意见,语气中带着几分忧虑:
“更何况,泉州和兴化之外的卫戍军队,其他州府的驻军都是朝廷安排的人手。若是有变故,咱们恐怕连预警的时间都没有。”
郑森皱起眉头,神情凝重,低声说道:
“陛下的要求确实过于苛刻,尤其是台湾,如今红夷盘踞,要拿下并不容易。”
话音未落,他的语气忽然转变,露出了一丝期待的光彩:
“不过,我听说台湾粮草丰足,若能攻占下来,或许能成为我们郑家在海外的据点,也能为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
历史上的郑成功在南京之战惨败后,凭借在海战中对满清的胜利,重新巩固了自己在海上的优势,暂时稳住了局势。
然而,随着西南反清力量的失败,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的惠州、潮州,以及浙江、福建一带——清军的防守逐渐加强,郑军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粮饷问题更是成了挥之不去的困扰。
正是在这样极端困境下,郑成功听闻台湾盛产粮食,于是将目光转向了那里。
开辟新的抗清据点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维持大军粮草供应的关键,攻取台湾,已成他心中深藏的战略决策。
冯澄世读完信后,心情复杂,他眼见朝廷步步紧逼,郑家的处境愈发艰难,不禁试探性地问道:
“您看咱们该如何应对?陛下这封信的意思,难道真的是想逼迫咱们就范?”
郑森没有直接回答,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海平线,心中百感交集。
他清楚,无论如何,眼下的局势已不容他再犹豫不决,无论是接受朱慈烺的条件,还是继续坚持自家的势力,都将影响未来的局面。
“台湾虽难攻,但一旦攻下,便是我郑家的新生之地。
再者,若能稳住台湾,朝廷那边也不敢轻举妄动。” 郑森低声自语,语气中透出一丝深思熟虑的冷静。
“将军说得对,台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若能顺利攻占,确实能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
冯澄世附和道,心中亦在权衡局势。
郑家养那么多兵,如今面临着的粮饷困局愈发严峻,而台湾,或许正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一环。
郑森沉吟片刻,眼神更加坚定:
“陛下若真想逼我郑家低头,那我们便要在台湾立足,开辟新的根据地,以此应对朝廷的压力。”
冯澄世见郑成功森已下定决心,便不再多言,心中却在暗自筹划如何协助主公落实这番策略。
眼下的局势已容不得半点差池,一旦行动不慎,郑家的基业将岌岌可危。
郑森再次回到书桌前,提笔在信上简单批复了一句,便将信交给冯澄世:
“回信告诉陛下,郑家愿意配合朝廷的整军计划,但需保留足够的水师兵力以应对海外事务。
此外,台湾攻取事宜,我们会全力配合。”
冯澄世接过信,躬身行礼:“属下明白,立即去办。”
朝廷与郑家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无论是整军计划,还是台湾攻取,都是一次次试探与较量。
眼下虽然作出妥协,但未来的变数依然难以预料。
朱慈烺为何要保留郑家的军队,原因其实有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