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二日,江安义回到了会野府,立即召刺史周永桐前来议事。
把从林义真处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周永桐,周永桐笑道:“江大人,你所说的这些事情我亦有所耳闻,不过请大人放心,我化州绝无此事发生。”
说起来周永桐很感激江安义和方仕书,给自己留下一只会生金蛋的鸡,边市的繁荣让化州的税赋稳定在保持在三百万两以上,方仕书引入长生果让原本增长困难的田税又猛窜了一截,加上其他的税收今年上缴朝庭四百万两税赋不成问题。税赋多留存相应也多,各县官府年终时能分到的留存都超过了万两,有几个富县甚至超过了两万两,有这么多银子官吏的福利自然好,只要不傻谁愿意犯经略使的虎威以身试法,能搏个清官的名声何乐不为。
官府有钱老百姓也富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周永桐真不敢相信化州百姓衣食无忧,多数孩童都能读书识字,孤寡之人老有所养、幼有所抚,这简直是书中的“王道乐土”。周永桐是奉旨来“掺沙子”,但看过化州的山水、百姓之后,他真心觉得自己不能“硌”坏了化州的好局面,何况相处久了周永桐发现江安义其实很好相处,并不揽权,行事光明正大,一心为民。这样的好官不多见了,周永桐自问换成自己绝不会比江安义做得好。
“江大人,朝庭的清田督查组九月十七日到了会野府,你是不是要见一见督查使潘大人,出面为督查组接接风。”周永桐道。
九月十日江安义起程前往并州祝贺洛王大婚,在周永桐看来颇有避开清田督查组的意思,带队的督查使潘和义与江安义之间的矛盾京城百官皆知,周永桐还担心江安义发难给潘和义难堪,他夹在中间难以做人。看来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江安义显然没有对付潘和义的打算,这气度确有大臣之风,周永桐想着在给天子的密奏中是不是夸一夸江安义。
从欣菲的口中得知潘安义被治得服服贴贴,在龙卫的帮助下,清田督查组在化州会查出一些东西,收获颇丰,不过那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根本无须挂虑。江安义道:“朝庭清查田亩,经略府和刺史府做好配合便是,不要插手其中,正好借清田督查组之手整肃一下化州官场。朝庭事先有旨,府衙亦有公文,让各地先行自查,言之再三,如果还被督查组查出什么,依律严惩。”
周永桐暗暗心折,江安义心中无私,倒显得我有些小人心思了,笑道:“大人一片公心,可对日月,周某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化州清田督查组一行九月十三日进驻了会野府,潘和义与督查组会合后,被安排住进了寅宾馆,对于江安义的避而不见,督查组的成员都暗自猜测是不是经略使大人不想见到潘和义。
对于此次化州之行,督查组的多数人都准备好享受一次“盛宴”,然而结果让他们大为失望。除了刺史府招待的那顿接风宴外,他们的食宿都在寅宾馆中解决,陪同他们的是府衙的录事参军唐志明。唐志明是周永桐的好友,随周永桐前来赴任,周永桐不善实务,府衙的大小事宜其实都是唐志明在操办。
唐志明能感觉到这些“钦差大臣”们的怨气,也难怪这些人怀怨在心,他来化州前是礼部的八品主事,曾被派到平州公干,虽然只是个小小主事,但地方官员仍把他当成“钦差大臣”,每日三次饮宴,刺史、别驾、司马等官员皆来陪同,屋中有美貌的侍女,出行有四抬的轿子,临走收到的礼品足足装了两车,至少顶得上他五年的俸禄。
在京中,像他这样的小官吏,谁不巴望着能出趟外差。清田督查组的成员中半数是新科进士,这些人尚未被官场风气带坏,而另一半多像从前的自己,指着这趟差事捞点油水回京,可是被化州官府如此慢待,怎么会不满怀怨气。
唐志明叹了口气,他曾向刺史大人建言,提醒他好生接待这伙“钦差”,可是周大人并不在意,告诉他秉公行事便是。对于这位书呆子气十足的周大人,唐志明真是有苦说不出,我的周大人,有些事怎么能秉公而行呢,要在桌面下行事,还有那位江经略使,你莫非真以为化州吏治一清如水,真让清田督查组翻出些腌臜来,让潘和义借机对付你,看你到时如何收场。
不是唐志明皇帝不急太监急,而是他上个月借自查之机在乌峰县买进了四百亩山地,价格是二百文一亩,这个价在别处并不出奇,可是在乌峰县离大北田沟不远的山地,可是寸土寸金,别说二百文就是十两银子估计都有人抢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