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开始写的时候:“这次坚决不为簧文去考据!我要写纯纯的肉!再考据我就是狗!”
现在的我:“汪。”
舍兰的原型参考暂且不能说,等写到那个部分会讲的。
迦檀在印度历史上真实参考的帝王有两个,一是阿育王,二是阿克巴大帝。
阿育王在位期间命国内学者编纂了一本《政事论》,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孔雀王朝的宝贵文字记录。印度古代王朝的考古资料不多,《政事论》非常难能可贵。这本书中提到过君王如何获知舆论与民意,调查与控制官员,就是通过密探,密探当中包括了很多妓女。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文森特.亚瑟.史密斯,华文出版社)
阿克巴大帝是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儿帝国第三代君主,这个家族是突厥化的帖木儿王朝的末裔,信仰伊斯兰教。阿克巴大帝是个文盲(突厥皇帝很多都是),但是他对宗教和民俗都非常宽容,取消宗教税,允许人民信仰自由。他取消童婚,禁止寡妇自焚。
“孔雀御座”就是莫卧儿帝国货真价实的御座,后来在末代王朝崩溃时不知所终,传说是被人拆分盗卖了,没有任何图形留世。“天穹御座”虽然是我瞎编的,但莫卧儿皇帝是真的有带穹顶的御座,顶部是非常清真风格的圆形穹顶。改天可以把画像发上来大家看看,就是那个风格太细密画了,不像古印度。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印度人的穿着打扮与建筑风格,实际上都因为莫卧儿王朝,带有强烈的突厥化色彩。比如男人包头巾,对襟袍和直筒裤,蓄浓须,这种打扮和古印度截然不同。
本文文因为有浓重的神话色彩,所以人的衣着打扮等等,其实偏向犍陀罗风格,如果有读者想代个脸,那么就是犍陀罗造像。高大、肌肉饱满、线条流畅、脸部线条丰润又锐利——不是莫卧儿王朝时期的细密画风格。
迦檀的设定,来自于泛佛教大杂烩。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三者有很大区别,望周知。迦檀转世、人皮鼓典型是密宗风格,甚至迦檀那的设定也有点像明王明妃。当然,区别还是很大的,“蹈火”的设定取材自《罗摩衍那》,奚多为了证明自己的贞洁,投火自明。但迦檀死后化为宝石,就是佛教的舍利子设定了。
当然咱们这个不需要金瓶掣签,也就是纯靠抽签决定灵童,迦檀转世还能创收(火山喷宝石),多酷炫——所以你说财政赤字可不可以通过弑主解决?
虽然设定上参考了一些藏密,但是这里面的习俗风貌穿着打扮等等,是按照犍陀罗风格来写的(犍,读“间”)。想了解健陀罗风格,可以去看一个央视纪录片叫《永远的犍陀罗》,B站就有。
(顺便说,旃,读“毡”,旃檀是一种白檀)
“因吉罗”的设定,是古印度十六雄国时期,加上大量私设。“剑浮沙”就是这十六雄国之一,Kamboja。我觉得译者像个广东人,才会把kam音读做“剑”。一说剑浮沙即后来的柬埔寨,Cambodia。
包括“末罗地区的羯兰陀”,末罗也是这十六雄国之一。
耶柔伐楼底,伐楼底按音其实就是varratti。我一直试图把这些名字控制在三个字之内,就是怕读者眼晕,但是我们也需要一些长名字来保证咖喱味的正宗!
因为当时确实不想陷入考据的汪洋大海,所以后来读《印度古代社会史》(刘欣如,商务印书馆)时,里面讲到,古印度是没有奴隶制的,这是因为种姓制度。
古代社会,奴隶的主要来源就是战争,东西方贩奴贸易最鼎盛时期就是十字军时期。但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限制了每个种姓的职业,战士是刹帝利,兵败后,胜方可以把他们全数杀死,但是不可让他们为奴,因为劳动是首陀罗阶层的时期。古印度十六雄(小)国彼此征战,却都遵循这种种姓制度,所以哪怕把对方灭族,也不会把他们卖做奴隶。
同时,作为劳动阶层的首陀罗人数实在太多了,所以对奴隶需求也不大。首陀罗阶层为什么人数这么多?因为首陀罗不需要参加战争。一位到达印度的旅行家描述,战争开外几百米,战士杀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农夫还在视若无睹地耕田。
这也确实回答了我一个非常长久的疑问。所谓古印度十六雄国,其实不止这十六个,这里面还有许多小邦国,等于是非常严重的军阀割据。
我在读到这一点以前,想象的一直是五代十六国的样子,就很疑惑,这么混乱、民不聊生的状态,怎么能持续了几百年?这种状态持续那么久印度咋还会有人类存活?现在明白了,这个割据就是刹帝利们自相残杀,占据社会主流人口的首陀罗和吠舍屁事没有,该干嘛干嘛。
所以人在了解外来文明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当然。
也是因为这一点,这篇文里其实本来有计划写种姓制度的,被我拿掉了。这样咖喱味就不够了——所以为了保证咖喱风味足够醇厚,我们要把人名起得长一点!
另一个奇怪的脑洞是,迦檀有没有肚脐。
', ' ')('胎生生物才有肚脐,是脐带的残留,禽类和昆虫统统没有,所以理论上应该没有肚脐。但是如果他没有肚脐,和舍兰搞了那么多次会被注意到的,太怪了。
但是,既然迦檀是通过火山口转世,那么他/她也不应该有生殖系统。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要深究了!神话题材能搓大火球了,还有能从人变成狼从狼变成人的妖魔,就不要执着于肚脐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