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防治干旱的办法还是四皇子和程珮仪带着当地官员商讨后快马送到京城的。程珮仪记着大皇子的情,也不愿楚王异军突起,向大皇子递了请求帮助的信。
大皇子虽然人宽厚,但不是傻子,他该有的政治敏感和手段都有,只是不如皇帝果断,不如楚王狠厉罢了。收到程珮仪的信他就立刻明白了背后的意思,心中牢记这份人情,第二日在皇帝再次提起防治干旱的事情时,站出来表示自己愿意一力支持配合盛王和农政司的行动。
楚王起先觉得时候还没到。这件事,他肯定会站出来支持皇帝和四皇子,但是要选最合适的时候,让自己的行动利益最大化,让皇兄牢牢记住自己全力支持的份量……谁知大皇子竟然突然开了窍。
他等最佳时间,却把自己等成了位居第二的追随者,一下子就没了那个“份量”。
大皇子和楚王身后的力量不小,两人站出来表态,朝中一半嘈杂的声音消失了。加上保皇党,三皇子一系就那么自然而然成了声音微弱的反派……
皇帝果然对大皇子的主动有很大的好感,对楚王也一样觉得这个弟弟没有白养。他把各项事务分别交给两人,而谁做主?因为程珮仪盛王建议农业知识更丰富的楚王可以兵分两路单独行动,于是皇帝让盛王总揽一切,大皇子代表朝廷全权配合相关事宜,楚王出京与程珮仪他们一起去周边各地执行政策。
楚王不知道密折上还有这回事,以为自己落后一步失去更好的机会是因为站出来晚了,心中惋惜了好几日。
程珮仪也不全因为私人感情才这么建议,实在是真的不放心楚王的人品。坐镇朝廷配合她们行事,这个人必须是位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的人,不然她们在外面奔波忙碌,结果京城左右推脱不给力支持,那岂不是腹背受敌?
楚王私心重,大皇子宽厚,求助谁显而易见。
干旱这样的天灾不是人力能阻止的。程珮仪和四皇子只能尽全力让当地百姓做好干旱来临的准备,当年的作物种植能赶上的都尽量种抗旱能力强的作物。
程珮仪、四皇子、楚王,可以说都是大魏金字塔尖的人物,为了劝说百姓防旱,天天奔走在乡野,说服不信任他们的百姓重视即将到来的干旱。
程珮仪和四皇子已经习惯了,楚王这个玉面郎君,直接被晒成了黑面郎君,还深深感受了一把没有文化的乡野村民的“粗鲁”。
两个月后,被官府折腾得郁闷又忐忑的百姓心里突然后怕,因为真的快三个月没下雨了……所有河道、溪流的水位都在快速下降,一般的小溪水早就彻底干涸了。
朝廷上,大皇子将此事办得尽心尽力,因为他办差事开始曾经经历过两次干旱,亲眼看到过土地干裂,百姓流亡的惨状,所以不敢在可以预防的时候有一丝懈怠,甚至顾不上给自己的门人谋好处,只要能办好事,无论哪一个派系,他都大方地派人去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