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绥堂是保龄侯府的正院,那块儿匾额虽然不像八公府邸里的那般,是太-祖亲笔提的,但也是第一代保龄侯的手书。
史家和贾、王、薛三家不同。前朝的时候,史家就是江南世绅大族。还跟贾、王、薛三家不同的是,史家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动投太-祖的,而是等太-祖打到了金陵之后,被那三家以同乡之谊劝说,联合了一众乡绅,乘夜献城。
当初一同献城的世绅那么多,为何独史家脱颖而出,不但封了侯,还和贾、王、薛一起,成了金陵四大家呢?
这都赖于第一代老侯爷有一身好武艺,家族里人多。所谓上阵父子兵,指挥起来肯定比外人容易。
可以说,史家能得了这个保龄侯的爵位,少不了族人的辅助。这也是为何,保龄侯府就算再穷,也不能不管一众族人的原因。
咳,言归正传。
因着老侯爷并不是太-祖一开始的心腹,功劳也不足以封王封公,自然也就没有太-祖亲笔题字的殊荣了。
不过,要让史鼐说,就太-祖那一笔字,要不是事先知道是谁写的,估计人家都不乐意挂出来。太-祖本身也就是泥腿子出身,后来弄了笔银钱,买了个县令,书是没读过多少的。
这靖绥堂乃是老侯爷亲笔提的匾额,也是历代保龄侯的居所。老爷子去了没几天,大老爷就迫不及待地带着阮氏搬了进去,向两个弟弟宣布:他才是保龄侯府的继承人,你们识相的,等守完孝,赶紧收拾东西走人。
只可惜,没那个命就是没那个命,强求不来。他们一家子住进去没多久,他就翻墙摔死了。后来,阮氏也难产而死。
如今这靖绥堂里,就只剩下了一个主子,那就是还没满月的史大姑娘史湘云。
因着家里孝期还没过,圣人袭爵的旨意也还没有下来,严氏纵然有心让史湘云搬出去,把靖绥堂腾出来,却没有合理的借口。她只能暗暗埋怨刘嬷嬷不识相,也不知道主动替大姑娘提提。
事实上,刘嬷嬷根本就不想提,更不愿意提。
在刘嬷嬷看来,这靖绥堂本就是她家太太和大老爷的地方。如今,太太和大老爷都去了,就留下大姑娘这么一个小人儿。
这二太太才一当家做主,就怠慢姑娘,连洗三礼都不给姑娘办了。若是姑娘再住的偏远了,二太太有意忽略,这府里谁还记得有大姑娘这么个主子?
刘嬷嬷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大姑娘生而丧母,就算是在别人家里,也不会办洗三礼的事实。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她心里特别的没有安全感,她怕自己辜负了大太太的嘱托,让人欺负了大姑娘去。
因此,刘嬷嬷非但不提带着姑娘挪走的事,甚至堂而皇之地带着姑娘住进了靖绥堂的东厢。
按理来说,正房的东厢房,是太太嫡出的哥儿小时候住的地方。但大老爷没有儿子,大姑娘住东厢也说得过去。
但严氏看在眼里,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挑衅了。严氏冷冷一笑:老东西,你给我等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