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人心总是不知足的,如果能有机会直接入仕,又有几个人会不心动?
不说别的,只说自己有了官身之后,就可以享受一定的土地免税,自己的孩子也会水涨船高,结亲就能找更好的人家。
这还是看得见的好处,那些隐性的好处就更多了。
于是,就在林如海将苏、文二人弄去做官之后,就有许多暂时赋闲的幕僚,和放弃科举,准备做幕僚的人找到林府,向林如海自荐。
正好,林如海也觉得自己的人手有些不足,苏、文二人如今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时时刻刻为他分忧。
林如海就决定,从这些自荐的人里面,再选两个,作为日常参谋、协助的人选。
至于这些人的想法,林如海自然是知道的。
不过,他并不在意。
只要他们做幕僚的时候,全心全意地帮他,他自然是不介意在适当的时候,提拔他们一下的。
在他看来,这些人日后若是有了出路,也是他的人脉不是?
但这也不是说,只要有能力,林如海就会收的。
有能力是一方面,人品又是另外一方面了。若是来了一个一心奔着自己的仕途去的,难保他以后不会为了自己的前程,把林如海给称斤论两的卖了。
凡是前来自荐的人,林如海都会专门安排时间,一个一个地亲自见过,亲自攀谈,最终选出了两个。
第一个是个四十多岁的,姓梁。
梁先生自己是没什么再进一步的心思了,但他有个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五了,因着没有名师指点,虽也读了不少的书,却一直不开窍。
这位梁先生也是个聪明人,和林如海攀谈了片刻便摸到了一点儿林如海的心思。因此,他干脆就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心思给硕了。
“学生来此,便是为大人的贤名所引。
只是,学生一把年纪,已经没有年轻人冲劲儿啦。如今,只希望我那不成器的儿子,能考个功名,也算是弥补学生的遗憾了。”
林如海沉吟了片刻,在得知梁先生的儿子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只是考举人却总是差些火候后,便道:“我府上为犬子授课的翁先生就是个举人,也曾教出过十几个个举人。
林某可以在翁先生面前举荐令郎,但能不能被翁先生收入门下,就不是林某能定的了。”
梁先生闻言大喜过望:“大人肯给一个机会,学生已然感激不尽了。若是犬子实在愚钝,入不了翁先生的眼,学生也就死了心,给他安排后路了。”
当年,翁先生自己,便是考了秀才之后,一直考不上举人。
他又家境贫寒,不忍父母兄弟一直为他操劳,终于在二十八岁上头,下定决心不考了,转而费尽心思,拜入了一个老椽吏门下,学着给人做幕僚。
因着自己的经历,他虽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青出于蓝,但也不是十分强求。若是儿子真的没有这个天分,趁早放弃了,跟着他学着做个幕僚,日后也能养活一大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