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元帅,最高统帅部发来密电,今天下午1时10分,我军一架do-17轰炸机在克里特岛以北约120海里巡逻时发现并击伤了一艘英国潜艇,二十分钟之后,从克里特岛起飞的斯图卡小队找到并击沉了这艘因故障无法下潜的潜艇,意大利鱼雷艇随后救起了12名幸存的英国艇员。经过审讯,这艘英国s级潜艇潜入爱琴海的目地就是搜寻和攻击‘亚沃士’号!”
神情严肃的通讯官,所处的位置正是这份报告所提及的战列巡洋舰“亚沃士”号的舰长室里。通讯官身着德国海军少校制服,而坐在他对面的也分明是一位穿着德国海军元帅制服的中年人,这与舰长室里的土耳其挂毯、画件等充满伊斯兰风格的陈设显得格格不入。
“想必眼下进入爱琴海的英国潜艇不止一艘!”张海诺有些自言自语的说道,罢了,他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通讯官,“给最高统帅部回密电,请代为催促意大利海军,要求他们的护航舰队必须在指定日期抵达指定海域,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是!”通讯官如实执行命令去了,可至于意大利海军的效率最终能否达到德国人的要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踌躇了好一会儿,张海诺穿过长而曲折的走廊来到舰桥上,土耳其港口的夜晚十分平静,大战的气氛在这扼守战略要道却努力置身事外的国家其实并不浓烈。即便是在英美连连发出威胁的情况下,也没有多少土耳其人认为盟军敢打土耳其和达达尼尔海峡的主意,毕竟,上一次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不但让协约国损失惨重,还让如今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丢了他当初海军大臣的位置。美国固然强大,但名义上的中立遏制了他们扩张势力范围的速度,如今的地中海,依然是德意和英国唱主角。至于英美所谓的经济封锁,对于土耳其这样一个在各交战国夹缝中谋求中立的国家而言,实在太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德土之间的秘密协定,两国今后还将通过陆上运输开展广泛的贸易往来,而只要德国保持在欧洲的优势,这将大大有利于土耳其国内经济工业的发展。
但是,土耳其政府早已明确表示,不会派遣任何舰艇为已经移交德国海军的“亚沃士”号护航,一旦这艘战列巡洋舰离开了土耳其海域,也就和土耳其没有任何瓜葛了!考虑到英国的水面舰艇和飞机进入爱琴海截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张海诺真正担心的也就是英国人的潜艇部队,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在设计之初确实将防御鱼雷攻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鱼雷在威力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张海诺的技术军官们在检修战舰后也提出警告,这艘战舰10.6英寸的水线装甲可能并不像数据表面那样坚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对这艘战舰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装,以应对目前越来越激烈的海上对抗。
战场上比拼的也不仅仅是纯粹的实力,战术安排同样决定着一次战斗、一场战役乃至整个战争的成败。两天之后,一支由2艘轻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的意大利特遣舰队如约穿过基拉西海峡进入爱琴海域,在雅典以西的比雷埃弗斯港稍作停留后,这些舰只继续沿希腊海岸航行,最终进入北斯波拉泽斯群岛与达达尼尔海峡之间相对空旷的海域——英国情报部门的耳目便无法继续追踪这支舰队的踪迹!
1941年9月15日,建造于德国的“亚沃士”号在经历了23年的等待之后,又一次在德国军官和水兵们的操控下出航了。1200多名德国水兵,身穿着与他们体格不太相符的土耳其海军制服,头顶着红色的新月旗,接受的是土耳其平民的热情欢呼,这情景和1914年这艘战舰初到土耳其的场面惊人相似,只不过一进一出正好换了个方向。不过,这艘战列巡洋舰并没有立即驶入英国潜艇重点关注的爱琴海,而是在土耳其人控制下的内海进行了持续12个小时的海上测航。
平静的海况下,“亚沃士”号实际时速最高达到了24.9节,甚至比一些30年代建造的大型战舰还要快!
除了测航,这艘战舰还在以张海诺为首的德国军官团队的指挥下进行了海上机动和实弹炮击测试。整个测航下来,张海诺和技术军官们对这艘战舰的实际状况都表示满意——土耳其的国力虽然不济,但即便在和平年代,“亚沃士”号依然能够保持定期出海训练,而且每年都会进行一到两次实弹射击,所以尽管这次整修的时间虽然非常有限,这艘战舰还是能够达到一般作战的要求。
随后,悬挂土耳其国旗的“亚沃士”号重新返回港口,德军官兵们连夜往舰上装运远航所需的各种物资——燃料、弹药、食品淡水等等。由于燃煤锅炉的效率远不如燃油锅炉,这艘战舰不得不多搭载上千吨的煤炭,可即便如此,它的航程依然只能够供其行驶3900海里,还不及德意志级装甲舰的四分之一,而在英国海军的战斗阵列中,最老旧的复仇级战列舰也能一口气跑上7500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