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准备,是一部电影塑造角色的开始。
而一个人物的塑造离不开“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这三个过程。
只要真正做到了演员和角色的统一,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体验和体现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才有可能饱满的刻画一个人物。
在演《唐云起》的时候,所有的背景资料都是架空的。
杜云修也无法去“体验”真正的将军是怎么样的感觉,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所以他只能先去理解这个人物。比如,唐云起跟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仇恨,还是相互理解。还有,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成长的背景。
因为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所以杜云修充分发挥演员的“三种素质”,即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多虚构人物的艺术理解,转化为具有艺术魅力的真实的人物形象。这其中,靠得就是杜云修的独特的想象力。
只不过,在这些虚拟的想象中。
杜云修又自己做了其他的功课,参看了很多古代的人文风俗,礼仪形态的书籍。在现存的相关资料上,进行二次想象,这样营造出来的感觉比凭空想象的,更加真实!
尽管当时的连导没有要求他们做过这些。
而何导跟连导就明显不同。
首先在于,何导对演员更严厉。因为现在很多年轻演员不喜欢通过“体验角色”的方法来“体现角色”,而是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式化形式,去宣读角色的台词,在圈子里这种行为称为“匠艺派”。
于是何导就干脆直接命令你做功课,派人联系好地方,带你去体验实际的生活和观察原型!
其次是在造型上。
电影的造型主要是通过摄影造型、美术造型、以及演员造型三部分来完成。其中摄影造型是指取景、光线、色彩等;美术造型则指布景、服装、道具等。
在架空历史的《唐云起》里面,服饰和道具都臆造的,没有任何考据。而在《中医世家》中,每一个物件、摆饰,都是极其用心的,具有典型的清晚期和民国的风格。
杜云修在心底隐隐敬佩何导严谨的同时,何导也观察着这次的主演。
在圈子里待了这么久,他的感受很深,这个圈子是一代不如一代。以前的老演员是多年磨成的演技,浑身都是戏,多才多艺,这些才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演员们信手拈来。
而现在年轻的后辈,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迅速被公司捧红,演技是“飘”的。就像浮木,只能浮在水面上,就是沉不下去。
开拍的前两天,何导特地约杜云修“讲戏”。
一方面是告诉对方,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意图,一方面,是想看看杜云修这个年轻人到底对角色理解了多少。
结果何导听完后愣了一愣——对方还真下了不少苦功!
不仅自己开的相关书籍资料列表全部看完了,在那个老中医那里也学得有模有样,摆起中医的架势,还真的有几分高隐的名医的感觉。
难怪上次小李回剧组,笑着说,云修现在在那里足以以假乱真。那个老中医的很多病人,看到云修的架势,以为对方也是位名医了!
不过何导并没有把对杜云修的这份满意表现在脸上。
因为他心底更清楚——这部戏最难的,不在于中医的神似,而是在于“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第章 中医世家(中)新更的放在后面了
(第四十五章)
一次性记录的瞬间表演。
简单说来,就是在同个场景中,将所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的戏份一次性拍完。避免剧组补拍造成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上的浪费。
例如,慈善堂这个大环境。
尽管年代不同,但是杜云修戏中的爷爷、父亲,都有在此给病人看病的戏份。因此场记做好记录后,便可以开始分切拍摄、非顺序性的跳拍。
在何导的精益求精下,道具组对每一个布景都相当考究。
单是这慈善堂,就是专门按清晚期的照片复原的。其中的一些柜椅,现做太新,于是花了价钱从其他地方购买、租赁,或者做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