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为一个作家,你写字的时候用的不是键盘和墨水,是你的血。这些血从你的心里密密麻麻流到键盘上,变成一个一个方块字,再流到读者心里,什么时候血流干了,你才写不出来了。”
……听起来,好夸张。
不过,林若涵觉得,说得真对啊。
不然,人们怎么会把作品称为写手们的,“心血”呢?
读者们说,潺湲的虐,是字字珠玑,劈砍在心上。
潺湲的甜,是恰如其分,最暖最贴地捂在那里,连头发丝都酣畅淋漓。
读者们说,大大,我们把你的故事咀嚼得反反复复彻彻底底,看了好多遍啊。
可是,无论你有多暖,有多痛,写手的喜哀都在他们的十倍以上。
同样的,她花的时间,也在他们的十倍以上。
写作是熬出来的,用写手的心血,一天天、一滴滴熬出来。
一个人掌控着笔下的世界,固然自在。但常常,这种孤独感,也会成为一种压力。
创作总是孤独的啊。
那些写作的点滴。
那些心绪奔腾时一个人的BGM。
那些窗外雨过天晴时天气的味道。
那些为卡文的剧情伤神崩溃的夜晚。
那些对词不达意的自己无穷无尽的质疑。
那些对自己的故事的所有爱和悲伤。
无人可分享。
她总是孤独的。
那些打动过读者的篇章,也曾使她泪流满面。只有她自己知道。
林若涵一直以为,作者和读者,本应只有缘分一场。
执笔的人该默默地坐在她的文字后,默默地看看你来,默默地看着你欢呼,看着你落泪,看着你感慨,默默地看着你走。
我也不是不曾失落,只是在默默地失落之后,继续执笔写下一个故事。
你能一直看到我,我却不能久久地看着你。
因为你会走的,你总会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