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42章 一枪崩了你</h1>
有了专业地产团队参与,温哥华房地产市场的吸筹工作进度立刻快了起来。
顾骜也没跟霍少解释远期判断的原因。
有些东西,哪怕对方肯保密,解释多了也是没必要的。
对方之所以相信他,更多是因为相信他不会拿着自己真金白银的钱开玩笑——最后的合资比例,双方累计弄了8亿美元的资金,顾骜这边连自有资金带银行融资,一共5亿,霍家3亿。
霍少当然相信顾骜这5亿下去是真想赚一点回来的,所以只要顾骜的钱实打实进去了,他们就赌跟。
一周之内,温哥华两个原本房价比较低迷、但是公共交通最便利、最市中心的区块,列治文区和博纳比区,就各自有十片左右的单元街区接受了集体动迁。
相对而言,靠近美加边境的索里区、以及北郊靠近半山的富人区北温哥华,楼市受到的冲击波动相对较弱。至于弗雷泽河上游方向的郊镇如枫树岭这些,顾骜和霍家的资本更是碰都不会碰。
如前所述,温哥华的核心市区,是规划非常方正的,一个住宅街区豆腐块,就是200乘200米,10英亩、一两百幢独栋联排建筑,500万美元就能推平这么一块街区。
列治文区和博纳比区各自十块街区被吞下,陆陆续续也花掉了合资公司大约1亿美元的资本金。
一个星期里在地产领域花掉这么多钱,也是非常吓人的了。如果不是资本雄厚、心理素质强大的人,说不定自己都会动摇。
短时间内拿到那么多房和地之后,整个温哥华的楼市终于有了明显的短期波动,再想收房就会导致房价整体上涨,比如至少比原先日常挂牌价溢价30。
所以顾骜和霍少决定稍微缓一缓节奏。
这时,顾骜布局的另一个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那就是他们买的,都是原先市中心比较便宜的房子——你没有看错,就是市中心便宜的房子。
因为在香江逃民潮出现之前,加拿大人的传统地产价值观,是认为市中心房子便宜、近郊更贵。
比如,在80年代,温哥华市区的房子,是比弗雷泽河上游、离市中心20公里的近郊小镇枫树林便宜一些的。可是到了2010年代,市中心列治文这些地方,一套120方公寓能涨到80万加元,可枫树岭还是只要30万加元。
相对而言,那就是市中心房价涨幅比枫树岭要多三倍!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也是加拿大人跟华人的价值观不同导致的。
华人觉得交通越便利房价应该越贵,比如国内后世宣传“地铁盘”,某些城市的楼盘如果刚好在地铁站附近,就会贵很多。
但加拿大人是觉得,公共交通越发达,说明这地方越不幽静,黑鬼也能随便来,不安全,b-i'ge降低了。
所以在城市主导价值观从加式转向华式的过程中,提前抢占加式价值洼地、华式价值高低,就有很大赚头。
哪怕本时空因为顾骜的狙击,来温哥华的人数规模少掉一半,导致核心市区相对涨幅没有三倍那么夸张。那有个一倍,也足够赚了。
这一倍的利润差里,拿出个三四成作为拆旧盖新的施工和材料成本,其他的大头都是超额利润。
(注这里的“相对涨幅”是指核心市区比近郊额外多涨的部分。还要再乘以整座城市未来的平均涨幅,才是“绝对涨幅”。)
霍氏地产本来出国开发经历不多,所以很多经理人刚来加拿大都没注意到中西方价值认定的文化差异。跟着顾骜的思路做着做着,才渐渐体味到其中猫腻,隐隐约约开始暗赞合作友商的眼光高明。
不过,等他们彻底觉出味儿来,怎么也得83年年初了吧。
另外,买够了一定地皮之后,霍少就请了家族的设计师,统一规划,开始计划推平某些整块区片都买到手了的市中心住宅区,准备拿来起高楼,搞高层豪华公寓。
因为区片规划很统一,所以设计工作非常快,可以直接套成熟模板,加上勘测和拆除,大约最快12月份就能动工开建新楼。
这些自然是暂时跟顾骜没关系,他只要负责按比例投钱、到时候分账就好。具体账目和开支有霍氏负责。
设计院、施工公司都用霍氏的名义解决,人家本来就是香江大地产商,来暂时还同属英联邦的加拿大开发一些项目,加拿大也是不会阻止的,甚至都没有多想。
这样的开发节奏,还有利于在消息彻底撕破之前,暂时稳定住温哥华的楼市,免得提前暴涨——
因为顾骜和霍氏的收购过剩住宅,如今溢价已经上去了。而“拆掉平房盖高楼”这种信息散布出去,是会增加人民对于“将来房子会多造很多,供大于求”的预期,从而把溢价打回来,继续用较低价格买房。
所以,一边收地皮一边拆了起高楼,是逐次吞噬城市楼市溢价空间的最稳妥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