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1 / 2)

<h1>第6节</h1>

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 考工记》记载周朝的都城建筑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些 规划周代是否实行还有待于考古发现证实,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对都城布局的要求。由于《周礼》相传为上古圣人所作,因此历代王朝在建设都城时或多或少要附会《周礼·考工记》。尤其是元代的大都城几乎是完全依照这种规划思想建造的。

古代都城布局内容十分丰富,以下选择几个主要方面,略加介绍。

第一节 城与郭

城、郭为筑在城市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墙,一般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往往又引申为城、郭里面的城市区域。商和西周的初期,都城只有一个城(即一个城墙)或壕沟,并无“城”与“郭”的区别。周公营建成周,开创了“小城”和“大郭”连接的布局。但是,西周时诸侯国因属周天子的下属,都不能采用成周王都的规格,直到春秋时代,随着周天子权力衰微和诸侯国力量的膨胀,一些中原诸侯国开始采用这种布局。战国时期,这种布局逐渐得到推行,除了楚都郢始终只有一个城,其他各国的都城差不多都采用了既有“城”又有“郭”的布局。

在春秋战国的都城中,“城”(又称宫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因此,“郭”又称为“大城”。许多都城是大小两城相依,大部分城位于郭西南侧,占其一隅,例如齐国临淄即是这样。也有部分都城是两城并列,例如燕下都。二者的居住对象与职能也泾渭分明。城是国君、贵族和大臣的居住和办公之地,郭则是一般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墓葬区也在此。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概括了城与郭的不同作用。

春秋战国时,吴国都城阖闾城和鲁国都城曲阜城是采用城中套城的方式建筑的,城造在郭的中心,郭完全包围着城。这种形式在当时尚不普遍,但它更能保障统治者的安全,逐渐为各国所仿效。汉以后,城与郭分开的形式被淘汰,只有郭包城这种形式了。

秦汉至隋唐是中国都城布局趋于成熟定型的时期。至隋唐时期,后世都城布局的基本形式皆已形成。

宫城是皇帝起居饮食、发号施令的地方。早期都城内的宫殿,数量较多,占地面积较广,布局不紧凑。西汉长安城内,分布着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桂宫等几大宫殿群。这些宫殿以及中央衙署往往与居民区交错分布,或为居民区所包围。自三国曹魏邺城开始,宫殿结构趋于紧凑,宫殿在都城中的位置也由汉代的正中偏南演变为集中分布在都城的北侧,形成单一的宫城,中央衙署集中在宫城的前面,居民住宅则安排在都城的南部。这样的布局分区明确,既有利于保障君王与中央衙署的安全,也在君王、臣僚、百姓之间划出了森严的界线。隋代长安城在中央衙署外又筑了一城,这就是皇城。它从东、南、西三面环卫着宫城。从此,一般的都城就有了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道城墙和三个严格区分的区域。

隋唐长安城布局特点是宫城位于整个都城的北部正中,南面隔一条200米宽的大街与皇城相接。宫城和皇城又合称为内城,郭城从东、南、西三面环抱内城。不过,到了北宋,都城的城、郭布局又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三重方城结构。宫城(又称皇城)居全城之中,里城(又称阙城)包着宫城,外城(又称罗城)又包着里城。南宋临安城和明代南京城由于居平原和丘陵相交地区,受地形和河流影响,无法按照隋唐长安或北宋开封的布局,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将宫城布置在比较合适的地方,分别在城的最南端和城的偏东方。

在城与郭的布局发生变化的同时,宫城在都城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由大演变为小。汉长安城的宫殿占了都城的极大面积,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各占全城面积的1/6和1/7,加上官署、武库、宗庙、太仓等朝廷各机构的建筑物,占去9/10的面积,剩下供居住的仅占1/10。因此,一般的贵族也要居住在郭外。唐长安城宫城仅占全城面积的3.7%,皇城占6.3%,二者相加才达10%,而居民区则占了63.8%,其他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较之汉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据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商业区“市”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最初市设在宫城的北面,以符合《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的原则。汉长安城就是这样建筑的,九个市都在未央宫、桂宫、北宫的北面。曹魏邺都突破了这种布局,市移到宫城南部的坊里间,改变了“面朝后市”的传统。

宫城和“市”位置的变迁,带来了另一个改变。西汉长安的宫城在全城的西南,整个城坐西朝东,以东门为正门。但是,在东汉的洛阳城中,南、北二宫南北纵列,以南门为正门,形成坐北朝南的布局。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都城从坐北朝南发展到东、西对称,并有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宫城向北移紧靠北城垣居中,突出体现了皇帝“面南背北”、“面南称王”的意义。不过,到了元代,为了附会《周礼·考工记》,元大都又重新采用了“面朝后市”的原则,将宫城移到都城的最南面,包在第二道城萧墙之内,居民区和市场都在萧墙之外。到了明代的北京城,又将皇城和宫城推到了城市的北部,但不是最北部,因此仍不同于隋唐。

郭和城的平面形状也不断变化。一般是近于方形,但不是如《周礼·考工记》中说的是正方形,而是长方形。曹魏的邺都以前,基本上是南北的纵长方形,从邺都起东西向横长方形开始出现。但总的来说,以后的都城仍以南北向的纵长方形为主。还有一些都城的外郭,为适应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地形,不采用方形布局。西汉长安城先造宫殿,然后再筑城,故外郭形状很不规则,状如天上的北斗,因此又被称为斗城。明太祖为了加强南京的防御,修建外郭时,因地制宜,把许多有军事意义的小山和玄武湖都囊括进来,因此南京城平面形状也很不规则。此外,隋唐洛阳城、南唐金陵府和南宋临安府皆依山傍水,自然弯曲,并不方正。

早期都城的城墙都是用泥土夯筑,筑时一般是两边夹上护板,层层加土夯筑坚实,很像今天我国农村有些地方的“干打垒”建房的墙基。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都是泥土夯筑而成。这些城墙,至今多已不存,只有个别地方,例如洛阳东周王城、燕下都武阳城和西汉长安城,仍保留一些残墙断垣,远远看去仿佛是一条黄土垅。保存最好的是十六国赫连勃勃的夏国都城统万城,由于筑得特别坚固并且位于荒漠之野,仍保持着挺拔峻伟的风貌。

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都城开始用砖建筑城墙。这一变化大约最早开始于我国南方地区。从唐末五代开始,南方的一些较大城市,例如成都、苏州和福州,相继用砖来筑城。砖建的城墙无疑比用土夯成的城墙牢固一些,并且不怕雨水,因此,宋元以来主要城市都采用用砖建城墙的方法。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在此方面自然不甘落后。明代的南京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用砖砌的都城,用每块重约20公斤,统一规格的大型城砖包着城墙的外层,因而相当牢固,此后北京城也采用了这种做法。

第二节 街道与建筑物

春秋战国时的若干都城已有了规划严整、比较整齐的街道。西汉长安因就秦旧离宫建设,因而形成不规则的平面,道路显得零乱,但主要街道仍作丁字或十字相交,街道都是直线,采取正东正北的方向,通向城门。城中有八条主要街道,其中贯通南北的安门内大街长达五公里,宽约50米。此大街中间20米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有沟,沟外两侧又各有宽13米的街道。

自东汉末曹操修建邺城以后,都城大多采用类似棋盘的规则平面布局,并往往有一条横穿城市的中心大街。它的街面特别宽广,一般南北向,起自外郭正门,经皇城正门,尔后再穿过宫城正门直抵北城墙正中。这条中心大街,相当于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全城所有的建筑物皆以其为基准,大致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早在战国时代邯郸的赵王城和燕下都,已经有了在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展开建筑物的布局方法,曹魏邺城使这种布局更加明确。这种城市布局形式造成一种左右对揖朝向正中宫城的气势,突出帝王无上的权威,因此,自曹魏邺都以后,便被历代所采用,成为我国古代都城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的主要形式,而以隋唐长安城和元大都城最为典型。

最新小说: 羌野之彼(NP) 异武凌天 强娶,绯闻天后 长生从吃妖开始 婚丧(人鬼) 补天裂(强制+骨科,修真np) 【西幻】罌粟之戀 抗战之草莽英雄 女配也要被强制爱吗(末世 nph) 驯龙手册(伪母子1v1)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