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有一位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虽然其貌不扬,却有扶佐帝王之才。
臣阅人多矣,能与其比者,凤毛麟角,其通时变达,足以委秦国之政。
臣不及其万一,不敢蔽贤,特荐于大王。”
果然,秦昭王对范雎的推荐相当重视,很快便召见蔡泽询问兼并六国之计。
蔡泽早就胸有成竹:
“应侯所定的‘远交近攻,逐个击破’是并六国、合天下的根本大计,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
秦昭王最信服的就是范雎。
听蔡泽非常肯定‘远交近攻’心里高兴,对蔡泽的好感也就多了:
“那蔡先生您看,经过邯郸之战后,我们又该交哪国、攻哪国?”
蔡泽不慌不忙地磕了个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操纵天下,也当有放有收。
无须讳言,在邯郸会战中秦军失利,百胜之秦因此心理极不平衡,必雪耻报仇为快。
但是与勾践相比,秦受的只是小挫而已,勾践都能忍,大王又何必定要伸一时之快?”
这也很合秦王的心意。
坦率地说,他的内心很矛盾:
一方面,自己和大多数将军同样,对于打败仗都归咎于某些客观原因,很想再战一次以决雌雄;
另一方面,跟信陵君纠集六国之力再战一场能否取胜?
不仅是没把握,也有点儿发怵。
所发出的战争叫嚣,其实除少量用于自我安慰之外,大部分还是为了安慰将军们。
蔡泽的论点,正好给他下台阶,不过,为了照顾面子,自己还得装腔作势:
“诚如先生所言,秦不过受到了小挫。
实不相瞒,挫后秦仍有精甲三十万,足以灭三晋,非勾践仅敝甲三千而屈于会稽所可比。
寡人不必做卧薪尝胆之忍吧?”
蔡泽暗笑秦王君相都是色厉内荏,表面上仍然恭恭敬敬:
“臣当然知道秦国的军力不会因一挫就损衰。
而且包括敌我双方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之综合对比,就是全胜之后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时势。
所以臣认为目前还不必急于报复,一面休养生息,进一步蓄集力量;
一面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日后避免再犯过去的错误,同时等待时机,做他日之搏。”
秦王点点头:
“您说的很有道理,只是魏信陵君终是我心头之患,不铲除他就难成一统天下之大业!”
蔡泽微笑:
“信陵君乃一时之雄耳,不足为虑。
六国虽因他的号召又竖‘合纵’大旗,但终究各揣私心,难成铁板一块,受逼则聚;时缓则解。
咱们再起一些离间作用,不愁到时候变‘纵’为‘横’。
只是需要耐心和时间,所以臣以为得等待。”
秦王不禁叹口气:
“寡人老矣,总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统大业之成。
所以前一段确有急躁情绪,结果南辕北辙欲速则不达。
今后听先生的,等待吧。”
立即封蔡泽为客卿。
范雎第二天便上表要求辞官,并推荐蔡泽接替自己。
秦王仍然不准:
“寡人与先生相处二十余年,所谋虽有成有败,然无不合心应拍,实不忍先生之弃寡人啊!”
范雎对秦王自然感激涕零,遂称病笃不起,坚决要求致仕。
秦王终于同意,并隆重地把他礼送到封地应邑。
以范雎的权势威望能够得到寿终正寝、子孙绵延,不但在秦国,在当时的“世界名人”中也为数不多。
这不能不归功于蔡泽。
蔡泽任丞相后,继承、发展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并且应用得更为灵活。
逐渐改变了秦国的外在形象,把“虎”变成“猫”。
使各国慢慢淡化了当年秦国张牙舞爪、骄横残暴的恐怖。
但“虎”永远是虎。
不久,蔡泽就急忙谒见秦王:
“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