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爸爸有没有雇佣家庭教师?”
“他放学之后会不会还要上辅导班?”
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宛如一只只小麻雀。他们都对李铭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因为在他们眼中,获奖已是可以拿回去找家长好好要奖励的事,而获得全国大奖更是只存在于电视机里或是家长嘴里的事情。
从电视剧、还有一些“闯关”“状元采访”等等节目中,孩子们只能将获奖与成功人士划上等号。更何况,早在消息传出来后,他们的家长就已经在家夸了半个月的李铭。
吃饭的时候说“李铭就是多吃胡萝卜才会那么聪明”。
看电视的时候说“你看看人家李铭,从小就喜欢学习。哪像你,天天玩天天玩”。
给他们看试卷的时候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别说全国奖了,你就不能先给我拿个满分”。
总而言之,烦,烦透了。
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尚且不懂什么是叛逆、什么是嫉妒。
他们只觉得自己父母天天提李铭让自己很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想法,“为什么李铭要考那么好”以及“为什么我跟李铭同年级”。
至于说家长有错,那是不可能的。小学生能不能意识到家长也会犯错还是一个问题。家长在他们心目中是没有错的,因为犯错的总是自己。于是他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与自己同年级的李铭有错。
没有一个人喜欢以同龄人作为榜样。他们更喜欢以年长人作为榜样,因为年长的人有更足够的理由令其憧憬,也更有足够的理由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不足。
而那不足,往往不是先天的。
年长人作为范本,传授给孩子们的是,“我们之间差距在于年龄以及阅历,当你到达我这个年纪时,说不定会比我更优秀。可那前提是,你要努力。”。于是,孩子们会被鼓舞,因为他们似乎能透过长者的话畅想自己成为首富的未来。他们可以假想自己为一个成功者,而非失败者。
但如果那个人是同龄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家长是不会承认自己过失的,他们也无法解释,为何孩子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手下上课,成绩却大有不同。最后,他们只能归咎于“孩子比较笨”“孩子不努力”。
如果是后者,那还好说。可家长们往往吝啬于夸赞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只会觉得别人的成就是老天爷给予的,而非那些人争取的。
如果是一个聪明人,他们还懂得告诫自己孩子,“笨鸟先飞,只要你花上比他更多的努力,就能有所成就”。
可如果是一个聪明又努力的人,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激励自己孩子了。
因此,家长们往往会忽略“勤奋”二字,他们将李铭的成就都归功于他的头脑。他们对自己孩子说,“是啊,李铭很聪明,也很懂事。所以你要努力啊。”
这话从家长角度看没什么问题,可孩子们体会到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
聪明到底是什么呢?
而恰好,教科书上的名人各个都是天才。
孩子们就去问老师,“他们是不是都很聪明?”
“是啊。不聪明也不可能走在领域前沿了吧?”老师回答。
而若是孩子中有学习绘画或音乐的,就更可怜了。
因为他们会随时听到“天赋”二字。
为什么他有天赋,而我没有呢?
为什么他聪明,而我不聪明呢?
幼小的孩子们得不到答案,家长们也不可能说出由基因决定这种话。
可他们不说,孩子们也能从生活中渐渐了解一些事。
那就是人生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