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父早年在外行走,几乎可以称为游遍五湖四海,所见所识颇,心胸也自然非同般。知道这人并非寻常,却见他与儿子相处不错,也就不将那些俗世繁缛挂在心上。席间频频举杯,与伊墨对饮,却从不问任何余的话。隔壁偏厅偶尔传来女眷们的谈笑,甚至还有孩童的喊叫,场宴席,分外热闹。
直至夜深,寒气有些逼人,丫头们端了七八个火盆进来,放好,将窗户开了缝,撤了桌上菜肴,摆上干果点心,重新热烫了酒盅沏上热茶,方才退去。隔壁的女眷们也各自带着孩子丫头离去,回到屋中安歇,时间除了丫鬟仆人,只有厅中这些人在守夜。
饭饱酒未必足,酒足谈性未必泯。
大年三十除夕夜,群人围在起守夜自然开始谈天说地,先从朝口政说起,论到当今皇帝,皇帝是贤君天下人皆知,有人插言,说贤是贤,只是性子难免有些软,现今太子未立,内宫已经争斗的热火朝天了。
说这话的人,喝了不少酒,于是用了“热火朝天”这个词,惹得桌上旁人忍不住都在发笑。争嫡之事,算得上天下最残酷之事,骨肉相残,血亲相杀,哪里能是“热火朝天”呢?
沈父摇了摇头,让那说错话的人自罚三杯,又重新端起酒来,换了个话题,说起天下奇闻怪事。话题由他挑的头,自然是他先说,大年夜本该是喜庆的,却大家都喝了,烛火摇晃,屋内暖腾,使得人都慵懒,气氛虽不坏,却也不热烈。于是沈父想了想,说起桩旧事,却是他曾亲身经历的——说是那年贩货——早些年他身体强健,常常领着自己的商队亲自运货往返,路上顺便游览景色。那年他带着商队照既定路线行进,却不料突遇暴雨,商队只好寻了个破庙躲雨。雨势滔天,下了整整夜,他们被困在庙中,时也无可奈何,只好困了夜。群人等到第二天天亮,才打开庙门,收拾行装喂养马匹,准备重新上路。马匹刚打点好,却见那本来只有他们行人与货的庙里突地走出来人,那人全身素黑,带着斗笠,以黑纱遮面。众人都对这突然出现的男子大为惊讶,却又觉得诡异,是以无人敢上前问询他何以突然出现。只见那男子走出破庙,在庙门立了会,而后不知怎么动作了圈,庙中突地整齐地走出行人来。约有八九个人,都是身黑衣,蒙面掩身,不露点皮肉。而后那领头的男子冲他们行人作了个揖,领着那整整齐齐的行人,就这么走了。
话说到此,席间又有人问:“你们先前并没有在庙中看见他们吗?”
沈父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往下听,却是他们也觉得异常诡谲,于是回到庙中搜寻圈,却在泥塑的佛像后面,找到了些许有人停驻的痕迹。原来他们前夜进来的慌乱,并未仔细观察四周,那黑衣群人早他们进来躲雨,他们却是后来的。
沈父顿了顿,抚着胡须道:“你们都以为这不过寻常人事,其时我也是这样想的,后来又过两年,我又在那庙中遇到那黑衣人,同样领着群人在庙中,我随从奴仆却都不敢进去了,你们道为何?”
对着众人疑惑,沈父哈哈笑起来,道:“你们当听过,边南有秘技,名曰赶尸。”
最后两字落下,席中人大打个冷颤,酒醒半。
沈清轩真没想到大年三十会聊起这些,愣了下,道:“我这也有个故事。却是从书中看来的,只是今夜谈起来晦气,就不说了。”
这众人酒性正酣,又兼席中男子都自诩胆大,觉得这些故事分外刺激,哪里肯愿意,个个都吆喝着让他说。
沈清轩无法,端了酒道:“也罢,坏了喜乐我先自罚杯,”饮了酒,沈清轩捻起颗花生蘸,道:“我讲的,便是这与花生有关的故事。”
那却又是另个朝代了,其时天下大乱,叛贼流匪四起,战乱不断。当时东边有乡村,村中常种花生,收了花生上来炒熟贩卖,或者加工做了花生蘸,也是笔不菲的收入。村中也是人人和善,互相帮携,左右邻里格外亲爱。却不料晚突有流匪闯村,劫了村中名孩童,扬言要他们用百两银子来赎。那儿童本是村中普通人家的孩子,哪里又有白银百两,只好四处讨借,原以为邻友都是善人,必能帮忙,却不料村中无人肯出毫厘。只因是流匪绑走,若是凑了银两,只怕是增了匪徒恶性,下回还来绑。所以家家户户,分文不给。转眼三天期限过去,那人的娘子自从知道孩子被绑就心神恍惚,滴水不进,打水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