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清扬捏捏她的脸,“这是什么眼神?把我当大灰狼了?”
其实,林呢喃这样的反应他并不陌生,她对顾羽反应更大。怕他们劝她,怕他们管她。
“你想说什么?”林呢喃闷闷地问。
“说工作。”木清扬决定从她最在意的事情入手,“我刚刚想到,是不是要加一场戏。”
果然,林呢喃坐正身子,问:“哪一场?”
“丢鞋之后木子的处理,以及父母的反应——他不是没想过求助,因为求助没用,才不得不选择隐忍,这样最后的爆发才会更合理。”
他并非生来就是包子,球鞋被舍友丢掉后,他去质问,听到了舍友亲口承认,并录了下来,交给班主任处理。
他的目的很简单,让舍友赔钱。
那双雪白的球鞋花了妈妈半个月工资,只是为了让他可以舒舒服服上体育课,不被同学看不起。
爸爸在工地做泥瓦匠,妈妈在纸盒厂钉鞋盒,他们拼死拼活挣来的钱,不该白白浪费。
班主任把双方家长叫到一起,处理这件事。
木清扬万万没想到,拒绝赔偿的不是对方家长,而是自己的父母。
面对老师,面对舍友的家长,他的父母谦卑至极,丝毫没有考虑自家孩子受了什么委屈,而是口口声声说着:
“多大点事,不好麻烦老师。”
“一个屋住着就是缘分,说不着赔钱不赔钱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清扬这孩子也有错。”
“……”
木清扬缓缓说着,林呢喃静静听着。
她明白了木清扬的意思。
如果没有这场戏,《少年时》这部电影就只会流于批判,而没有更深层的反思。
无论是现实中的木清扬,还是电影里的木子,之所以会一步一步走上“少年犯”的道路,表面是被舍友欺负后的爆发,实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父母的忽视。
如果父母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让他足够信任,他一开始就会求助父母,父母也会保护他,而不是让他独自面对,隐忍压抑,走向极端。
不被庇护的孩子,就像没有刺的刺猬,被别人的刺扎在身上,要么生生受着,要么以命相搏。
“哥,好难呀。”林呢喃埋着脸,哽咽道。
木子不容易,木子的父母也不容易。
没有话语权的人,已经习惯了对这个世界卑躬屈膝。
木清扬摇摇头,说:“这不是最难的。”
“我是不是从来没跟你说过,我住过精神病院?”这是他最难以启齿的一段经历。
“我见过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和你一样留着又黑又长的头发,说话温声细语,笑起来眉眼弯弯。”
“她有严重的强迫症,起初只是无法忍受笔记本上的涂改,如果有一个地方涂上了修改液,她会忍不住把所有地方都涂上,一条又一条,排列得整整齐齐。”
“如果手上出现一道划痕,她会把另一只手也划伤,一道不对称就划两道,最后,要把两条胳膊上的皮都扒掉……”
“有一个男生,长得白,发育晚,被人骂是同性恋,父母送他去做电击,吃雄性激素,扒光衣服在阳光下暴晒……”
“还有一个小男孩,眼睛又黑又大,水汪汪的,肉乎乎的脸蛋,比电视上的童星还可爱。”
“他有认知障碍,以为自己是一只老鼠。每天会趁护士不注意去翻垃圾桶里的剩饭,偷病友的零食,窝在杂物间的角落睡觉。”
“我第一次听他开口说话,是他翻垃圾桶被护士发现时,抖着小小的身体说‘别打我’……”
林呢喃压抑着哭声:“不该是这样,不该是这样!”
他们才是最难的人啊!
局外人编都编不出来的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是他们的日常。
人们却轻描淡写地说着,太脆弱,气性大,一时冲动,不顾及父母……
顾羽靠在门的另一边,咬着拳头,眼圈通红。
他也曾翻过垃圾桶,被野狗追过,被亲戚当成皮球踢来踢去,也曾寄人篱下,每天睡前都会想,不知道第二天还能不能有学上……
狗血吗?
电影都不敢这么编。
怎么随便一个男主女主,不是孤儿就是白血病?
可是,这就是生活。
生活的真相,就是一地鸡毛,满头狗血。
我们并不知道,在别人光鲜亮丽的皮囊下,在他们甜美的笑容后,藏着怎样伤痕累累的心。
能够没有“故事”地长大,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可是,没有这份幸运的人,才是生活的大多数。
“那个‘同性恋’男生,就是我。”木清扬帮林呢喃擦着眼泪,目光温和。
“如果那时候我放弃了,生命就会永远停留在那一刻——贫困山区的无知少年,背着同性恋的骂名,死后被人提起来,大概只是满含鄙夷的一句‘哦,老木家那个娘娘腔啊’。”
“可是,我没有。”
“我考上了研究生,学了喜欢的专业,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见过大海,坐过飞机,听过学界大牛的讲座。”
“以后,我还有机会去俄罗斯看极光,去埃及看金字塔,去康河划船,躺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喝鸡尾酒……对了,还要陪你去威尼斯走红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