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一千一百六十章科举(中)</h1>
靖平十二年正月,一纸诏令从晋阳发出,以最快的速度传遍整个天下。
凡属三学学子,在郡学毕业之后,不论年纪,不论出身,无需任何人举荐,皆可前往晋阳参加科举。
另,整个大汉的士子,不论所属州郡是否为晋阳朝廷直接管辖,都可以前往晋阳朝廷治下的郡县应试!
三学毕业的学子,被晋阳朝廷称为国子,而非三学所属的士子,则被称为生徒,拥有考试的权利。
礼部尚书沈富亲自担纲,全权负责科举之事,至于通过考试的学子,则由吏部来分派官职。
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每年分期举行的为常科,无需前往晋阳,由各郡同时举行,而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则被成为制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常科分为二十余种,除了之前察举制就重视的廉洁、孝悌意外,还有明经、明法、明算、明礼等科目。
顾名思义,就是经传、刑法、算学、礼仪等等,都将成为考试的内容。
科举还被细化为了春闺和秋试两种,也不算难以理解。春闺自然就是在春天举行的考试,以郡为单位,在各郡治所进行考试,所取士子名曰进士,便是
为官之本。
简单来说,能够取得进士之名,便是有了做官的资本。
而各郡进士的前三名则在秋天的时候集中于晋阳,进行秋试,也叫大考。
而各地的官员则由这些进士来填补,当然,如果想参加秋试,更加一步的,但却没考上前三的,也可以不当官,等来年再考。
至于秋试,则是整个大汉的最高考试,也被成为天子试。
头名称之为状元,次名为榜眼,三名则为探花。
由于晋阳朝廷这是第一次开科取士,便在今年免去了春闺秋试的麻烦,一并在晋阳举行,只取前三十名为官,入六部任职。
而落选的士子也无需担心,有两个选择。其一,则是前往心仪的郡县,重新参与一次考试,考上之人便为进士,可于地方补充短缺的基层官员。第二种
则是再等来年,重新来过。
至于有些有志于参与考试,而家境贫寒之人,晋阳朝廷将资助其来往盘缠,以及在晋阳的一应吃喝用度。
细作送来的榜文只是一个大概,如果想要再详细的情报,只能等今年科举之前晋阳朝廷再发榜文,或是等科举之后询问那些与试的士子。
不过曹操却没有这种烦恼,他可是有一个儿子正在晋阳,而且就在太原的郡学之中求学。
根据曹丕稍晚传回的情报之中,对于科举的制度和取士的办法,零零总总共十余页,一百五十余条规章制度,甚至连夹带和作弊的处置办法都写得一清
二楚,连为了防止阅卷官员中有士子的亲戚、朋友,连名字必须糊上这条都跃然其中。完全可以这么说,这个科举制绝对不是什么临时起义,而是早有
预谋。
其中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规章制度,记载的格外详细和周密,几乎找不到一点空子可钻。
全部看完之后,曹操的脸色变得一片青白,牙关紧咬,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大王,这科举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杜畿、蒋济等人看到曹操的表情如此,顿时大惊失色,连忙上前询问。曹操也不回答,只是将手中数页被他不知不觉中攥得皱褶成仿佛一团废纸的情报
递给了蒋济。
蒋济接了过来,先是观察了一下曹操的脸色,开始宣读起来。
一开始的时候,蒋济宣读的声音还很大,但是渐渐的,他的声音越来越小,而且脸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时不时滴落下来,将他手中的纸张打湿。
魏王府大堂之上,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同时倒吸一口凉气,惊讶和恐惧的程度丝毫不比曹操、蒋济要差。
等到蒋济念完,蒯越忍不住长叹道:“怪不得以孔明的谨慎和沉稳仍然感觉浑身冰凉,此刻臣只感觉战战兢兢,几乎不能安坐。”
这哪里是普通的选才和考试?
这分明是要世家大族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