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2 / 2)

“说话”对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杨家将故事的口碑传说早于历史记载,而在有了历史记载之后,又与历史记载平行流传。正因为是口口相传,传播人难免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加工。而且在事发的当时,能够洞察事情真相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道听途说,虽非凭空臆造,失真之处也在所难免。

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第一次提出了“杨家将”这一称谓。不过,《烬余录》被很多人怀疑为伪于宋末元初,但直到清代光绪年间才以民间藏书的形式第一次付印,期间跨越了700多年历史。

《烬余录》记录杨家将的文字可谓粗略,内容与《宋史》提供的史料堪称南辕北辙。其中关于杨业七子的名字、排行、官职以及阵亡者为谁等都有很大出入。书中把与杨延昭同时代将领杨嗣的功绩安到了杨延嗣身上,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将父子幽州救驾等情节,这与明代小说中的幽州大战、戏曲中的金沙滩之战非常相近,可以称得上一脉相承。从这一点上看,《烬余录》很有可能是清人化名宋人所著。

南宋是杨家将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的一些史书,比如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刊行的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孝宗时刊行的王偁的纪传体北宋史《东都纪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1183年)等都有关于杨家的记述,这些书籍比1345年元代刊行的《宋史》,要早出160至200年。(史书有官修和私修之分,个人所修史常常被称为野史。南宋高宗曾经三次下诏禁绝私修野史,高宗以后的孝宗、光宗对私修史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到了宋宁宗嘉泰二年即1202年春天,针对当时私史愈来愈多和民间争相传诵的现实,谏官上书要求下诏禁止野史流布,并在奏疏中开列了北宋以来较为著名的私修史书,《东都事略》和《续资治通鉴长编》都赫然在录。)

随着北宋史料的不断披露,杨家将故事出现了传说与史书并行的特点。宋代的小说、话本都强调“事有源流”,“小说纷纷皆有之,须凭事实为根基”。

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四所列全院本,北宋时已有短剧《打王枢密》,也就是说,杨家将故事早在北宋时就已搬上了舞台。南宋更是有不少杨家将的话本流传,如《杨令公》、《五郎为僧》、《杨志卖刀》等,故事已相当丰厚,且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据宋末元初罗烨的《醉翁谈录》甲集记载,这些话本的主要内容都源于北宋的口碑传说。

《杨志卖刀》被吸收进了《水浒传》,该书

第十二回杨志自报家门,“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之孙”。杨志是否为杨业后人无法确证,但宋时确有杨志其人,为“巨寇”,宋徽宗宣和四年接受招安,被任命为锋将军,曾随童贯征辽。宋钦宗时,靖康元年,金兵犯宋,他随种师中救援,败于盂县,后下落不明。杨志当为北宋晚期人,因参加过抗金、抗辽战争,在以抵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杨家将故事中,民众把他纳入杨家将人物系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宋人南渡偏安,实际上是亡了一次国。“恨胡虏之乱华,痛国耻之不复”,很多人由此推想,当太祖、太宗国家强盛之时,如果能发挥杨无敌的作用,那么国家绝不会沦丧。但事实是,杨无敌最终壮志未酬。探寻其中原因,肯定是有奸人相害,这就是民众最朴素的思维逻辑。

《打王枢密》正是一部反映忠奸对立的戏。南宋时北方为金人占领,《打王枢密》仍然能够上演。奸臣戏在北方沦陷区能够得以传承,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在古人看来,忠奸是决定历史兴亡的重要原因,“说忠臣负冤衔屈,铁心肠也须泪下”,是能打动人、受欢迎的题材。按今天的话说,杨家将故事在当时应该是非常有卖点的,应该是叫好又叫座的那种。《打王枢密》是一出短剧,只有一折,内容现今不传,但后来的《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内容与其一脉相承。那时,投降派贬李纲、害岳飞,人们有言不敢发,有恨无处说,只能把心愿寄托在英雄身上,把怨恨发泄到奸臣身上。

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民间艺人大胆想象加工,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断融入,逐渐由历史故事向英雄传奇靠拢。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北宋遗民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强烈,人民渴望英雄,期待英雄,崇尚英雄,美化英雄,传颂英雄,杨家将抗辽杀敌的事迹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共鸣,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

南宋与灭掉北宋的金最终都被蒙古所灭,历史进入了“元”时代。金曾与南宋并存,但比南宋早亡45年。

元代统治中国不到百年,但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他们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把国民分为元人、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色目人是较早被征服的中亚和欧洲人,汉人指淮河以北的中原人,南人即南宋人。蒙人与汉人发生争执,不管事情原委,被殴的一定是汉人;汉人如果杀死蒙人,就要被株斩九族。

在蒙古人野蛮的高压政策之下,民间艺术反其道而行,除了“说话”等之外,又开创了元曲的辉煌。面对异族的高压,人们对英雄的渴念更加强烈,杨家将就如暗夜中的亮光,对身处水深火热中的民众是一种慰藉和支撑。元曲中的杨家将故事,添加了新的时代元素,那么昂扬又那么无奈,那么豪迈又那么感伤,奠定了整个杨家将故事的大基调。

杂剧有两部经典大戏,《昊天塔孟良盗骨》和《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包括了《杨令公》、《五郎为僧》、《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由《打王枢密》和《谢金吾》组成;此外还有《广之子杨怀玉不满宋神宗宠信奸臣、举家迁往太行山结尾。《杨家将演义》叙事较为干净,结局是杨宗保征西凯旋,宋真宗封赏杨家将,将百花公主许配给他。杨家将小说从杨业撞死李陵碑到十二寡妇征西,把自北宋以来流传的杨家将故事系统化、完整化,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小说中的杨家第一代故事非常丰富。老令公被潘仁美陷害,在狼牙谷撞死于李陵碑;长子、次子、三郎皆死于战场;杨四郎为番兵所擒,后来暗助大宋;五郎出家逃难,七郎被万箭攒身。杨家将仅存杨六郎镇守三关,再由杨宗保传至杨文广,代代都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小说还塑造出众多女英雄,穆桂英、琪广征蛮十八洞;还有一部《杨文广平蛮全传》四卷22回,由《杨家府演义》杨文广征南的故事演义而成。这三种小说比较粗劣,无论是艺术还是故事都没有太多可取之处。

鲁迅先生对杨家将小说的评价是,“文意并拙,然盛行于里巷间”。确实,杨家将小说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概念化平面化现象严重;故事情节缺乏提炼,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内容中充斥着忠君思想、君权神授观念以及降妖斗法的迷信色彩等等。但杨家将小说传播非常广,影响相当大,小说一版再版,与三国戏、包公戏、水浒戏一样,成为丰富的典目之一。

杨业父子所处的年代,正是宋辽关系定位的敏感时期。986年杨业之死那场战役,是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北宋自此转入守势。宋真宗时,朝廷软弱,不惜委曲求全,以金钱换和平。到了北宋末年,金人崛起,钦、徽二帝被掳走,宋朝廷被赶至江南偏安一隅,受尽屈辱。

明朝中叶以后,国家外患日益严重,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渐大,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人民深受其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亲征,兵败被俘。1550年以后,鞑靼又三次侵扰京城,边患连连。朝堂之上争端不断,和战两派激烈交锋,有人主张京都南迁,于谦很像寇准与李纲,他召集各地勤王之师奋力抗敌,保全了京师,英宗也被送还,但可叹的是,抗敌有功的于谦、俞大猷或冤死或入狱。

第2章

恋耽美

最新小说: 仕途沉浮 捕杀欲念NPH 【鬼灭之刃】精液采集系统 不为人知 婚姻管理大师 苑中禽 天和 我的科长 租个美女充当老婆 将倾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