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711章 国产手办第一家,品雪日活猛追V博</h1>
一开始,面对陆阳的做法,同行中大部分人是不理解的。
以前的圈子中,从未有过这么离奇的事情。
什么时候大众可以对一部电影的制作指手画脚了?
陆阳这简直就是自甘堕落!
圈中很多制片人最讨厌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家某某艺人非常受现在年轻人欢迎”。
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筛选演员,确实要考量观众的接受程度。但这是我们需要去考量的,而不是必须要考量的。
后者又被胁迫的感觉。
这是很多老一辈制片人所不能接受的。
但反过来,现在很多年轻的影视从业者其实挺能接受这个观点。
现在不是有很多偶像剧的角色在确定演员之前,都会传好几个明星可能出演的消息吗?这就是制片方故意公布的,想要看看观众对谁的接受度最高。
更有甚者,在确定角色之前,他们会针对自己作品的年龄段进行问卷调查,直接询问你们最希望看到谁来出演这个角色。
市场的选择权,其实已经有变动了。
随着影视作品的增多、演员的增多,未来的选择权终有一天会落到观众手中。
但不管怎么说,让观众深度参与到了一部电影的拍摄中,包括道具、妆造准备这些方面,还是有些太超前了。
起码现阶段没有任何一家影视公司尝试过。
这会给从导演到演员到道具师到财务等一系列的人带来不同程度的麻烦。
而且未必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了,陆阳知道,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因为后来的某些游戏,都可以靠“捏脸、换装、皮肤”这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噱头而火爆一时。这其实已经充分反映了大众对这些参与度高的事情的热衷了。
“我的聊斋你来拍”活动,激起了国内观众空前的热情。
相关讨论,到处都有!
“好多精美的服装和武器道具啊!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捏游戏人物一样。”
“今天公布了纸鬼新娘的武器扇子,你最喜欢哪一个啊?”
“冰魄银扇吧,这扇子太帅了!”
“冰魄银扇和纸鬼新娘的气质不是很符合。小火炉的《妖孽,还不显形》中,纸鬼新娘是一个本性不坏的厉鬼,我觉得应该在武器中体现出她这种特征。”
“有点道理,那桃花扇?”
“桃花扇过分妖艳了一点好像。”
“其实我觉得那把水墨素扇就挺合适。”
“确实,我也选水墨素扇。”
网友纷纷在品雪之家上给水墨素扇投票。
投票一共有好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给断手的画稿投票。
大家在繁多的画稿中投出自己喜欢的。然后《聊斋》剧组会统计其中得票最高的几个画稿,由田甜甜做出精美的翻糖模型。
有一些在画稿上看起来的东西,可能做出模型之后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毕竟有一些关乎于韵味儿的东西是实物还无法表现的。
然后节目组会收集观众对这些模型的意见,加上陆阳和演员们的意见,大致确定选择谁。
最后由道具师打造最终获选的作品。
不仅是人物的武器之类的,包括外套服饰,大致造型风格等等,也都会让网友们参与选择。
当然,陆阳放出来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细枝末节。
真正主要的一些造型也好、道具也罢,陆阳都有自己的想法。他要控制整个片子的风格,要通过这些外在的东西去传达给观众一些信息,这是电影道具本该具有的作用,需要导演亲自把控。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比如里面有一个门派叫做青城山,那么出于观众好理解的角度,他们的服饰最好要有统一元素。比如都有一些青色的花纹,从而让观众一眼就知道这几个人是一派的。
这属于道具语言,简单却不可或缺。
也有些影视剧觉得这种道具语言过于简单,不愿意遵守,但结果往往都不是太好。
甚至,哪怕你花大价钱和精力给每个人物一个造型,但缺失了彼此关联的话,效果反而没有用简单的设计语言来得好。
这些属于内行门道之一,不完全被大众熟知。
也是陆阳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给大众,让他们去选择的原因。
当一个人突然之间拥有了广泛选择权的时候,他往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所以有限选择权,非常有必要。
同样的,为了刺激大众投票,陆阳还让霍雪儿在珠三角找了一家工厂买下来。
工厂也属于雪国娱乐产业,同时还给了断手和田甜甜两个小姑娘一些股份。
不多,百分之五六的样子,但两个人都很开心,因为股份几乎是陆阳白送她们的。
虽然她们出了设计稿和模型,但这一块儿陆阳都是花了钱的,版权方面清清楚楚,不存在欺负她们的说法。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陆阳做生意很少吃独食。对于自己人,他一向很宽松。
这种工厂级的后续开发,但凡换个老板来,肯定都跟断手和田甜甜没有关系了。
工厂很快就打造了一批网友投票率很高的手办产品。
这一块儿的投入不算小,但肯定也不大。
手办、公仔模型,甚至包括汉服这些东西的兴起是没问题的。但他们价格的居高不下,其实更多的是品牌价值和所谓的收藏价值。
真要说制作难度,大部分手办其实是不高的。
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强国,大飞机、高铁这些高精尖的东西都能量产,手办模型的量产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
国内沿海一带工厂很多地区的筒子们对这一点应该知晓。
但这些小圈子重点表达手工、耗时、限量、独一无二、收藏等价值取向,从而赚取丰厚的利润。这是很聪明的做法,关键也很符合不少年轻人的爱好,他们也愿意为之买单。
所以不管是手办还是汉服,都在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一种文化,一种特定的规则。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别看这些产业圈子不大,但盈利能力往往十分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