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到了青州府学,学业繁重,士子们往来又多,小郎君明显有些不适应,他不适应的结果就是在榻上越发凶狠。
黄杨身上多了各种伤口,且大多在隐秘处,旁人也帮不上忙,只能他自己费力上药,大家能看到的只是他经常含胸夹腿别别扭扭地走路,引来不少议论。
议论的主题无非是这位呆郎君爱好奇特,有美貌侍女不用,却喜欢娈童。
娈童身上的伤倒是无所谓,多一条谈资而已。
琵琶知道,要不是黄杨听话乖巧,伤口要比现今多上不晓得多少倍。到青州府之后,小郎君的卧房远没有原先大,琵琶晚晚歇在外间,内室所有动静听得清清楚楚。
有些东西甚至是黄杨亲手准备的,最后要用在他自己身上。
就这样,黄杨一句诉苦的话也没有,反过来还会安慰琵琶:“你别怕,就是动静大,其实不太疼。”然后再谢谢琵琶给找的药,说很管用,抹上去就好了。
琵琶知道他都是骗人的,可是提不起一丝勇气拆穿。
她也不知道这种境遇何时会落在自己头上。
未来,充满恐惧。
流民之乱平息后,太平了大约一年多,秋天,从京里传出个消息,说三朝老臣杨连被皇帝杀了。
这位杨连,普通百姓都听过他的名字,忠心耿耿,经常为民请命,是个大大的好官,居然被皇帝给杀了,皇帝是老糊涂了罢!
民怨沸腾是小事,大事是,杨连的儿子反了。
杨连的儿子叫杨敬安,在荆州军中做旅帅,听说老父亲被冤杀,义愤填膺,伙同一群过命的兄弟,带三千水军杀了荆州刺史,先打下附近最大的两个粮仓,捏着这些粮,反了。
造反的名义是清君侧,说皇帝身边有奸臣。
所有人都知道是个借口,皇帝这些年任由身边人胡作非为,横征暴敛,对连年旱灾不闻不问,任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民间早已怨声载道,所以无论杨敬安找的甚么借口,他造反,老百姓都没意见。
也别光清君侧了,连这个糊涂皇帝一并清了才好。
战乱固然会死很多人,可是不打仗,一样活不下去。要是现在投了杨敬安,最起码眼下能吃顿饱饭。
杨敬安的军队迅速扩充。
杨家在京里的六十余口被皇帝一股脑斩了,杨敬安别无退路,红着眼用荆州大小官员祭旗,兵戈所向,直指京师。
他手下大半是水军,要去京师,需先沿江东下,到扬州,再沿大运河北上,沿江各州不晓得是慑于军威还是壁上观,各个做缩头乌龟,任由大军过境,因此他第一个要打的重镇便是扬州。
他对攻打扬州其实全无把握,没想到不等他兵临城下,扬州居然直接开城了。
本地盐商敲锣打鼓欢迎义军,无数牛羊酒水送过来劳军,说敬仰杨连久矣,不料想忠臣冤死,同情杨敬安遭遇,因此决定投诚。
杨敬安大喜过望,领兵入城。
进去就没出来。
雷声大雨点小的杨敬安谋反便这样结束了,可是波及全国的大乱才刚刚开始。
杨敬安原来手里的两个粮仓,成为第一波被争夺的对象。这之后,各地纷纷举了义旗。
最让皇帝恐慌的,是太原陈师道。
淄东王,皇帝的姑表兄弟。
陈师道应当是早有预谋,反旗初举,便集结了三万余精兵,远远超过镇守太原应有的五千兵马。这其中,刘威一个人就贡献了八千兵。
陈师道有二子一女,女儿嫁给刘威,现在定河县,那里是刘威的大本营,安全得很,二子俱在京师供职,在陈师道举事前夕,便甩下家眷快马逃往太原。
陈家留在京师的家眷被皇帝统统下狱,这回他总算学了个乖,没上来就杀了,好歹留了一手。不过其中包括皇帝的亲姑姑,陈师道的亲娘,还是引起了朝野震动。
定河县刘府从山里浩浩荡荡拉出一支上千人的队伍,轻松打下早已军务糜烂的青州府,还在青州府学读书的小郎君摇身一变,成了带兵的将军。
黄杨和琵琶也留在军中,依旧伺候小郎君。
按说军中是不能有女眷的,但是小郎君毕竟身份不同,也无人敢有半句微词。
琵琶是女子,不上战场,甚至不出小郎君的大帐,所有需要跑进跑出的活儿,黄杨一个人全干了,有时候还会帮琵琶做些洗洗涮涮的事情,用他的话说,琵琶是精细人,不适合干这种糙活。
黄杨其实很忙,他是个没本事的,但毕竟是男子,因此被安置在伤兵营,不需在小郎君跟前伺候的时候,要去伤兵营报道做医杂兵。
他对处理伤口很有心得,这个活计挺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