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雅费力地挤出一个单词:“然后呢?”
“然后,我就回家了。双亲看到我欣喜若狂。一切仿佛都好了起来。战胜最初那半个月到哪里都有种狂欢的气氛。但我知道事情并没有结束。我迫切感到,必须亲自到于我已经变得十分陌生的故乡一趟,只有那样,我才能做个了结。”
兰波看着山坡下星星点点亮起的城中灯火低语:“于是,我回到了这里。”
“战争才结束不久,要回来其实并不容易。我加入了一个对市民进行援助和心理疏导、顺便搜集战争幸存者口头史料的志愿者组织。一开始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充满敌意,哪怕这里是双亲至今眷恋的故乡。我感到只有维持这种态度,才不会侮辱安东尼娅。和我一起回来的许多人也是这样的心态。”
“走访的对象有普通的市民,但也有为帝国效力的文员、底层官僚,后来还有在医院做康复训练的战俘,被创伤应激障碍折磨的少年军成员……”兰波的语速加快,“我不相信有罪的只有投降前自尽、或是站上法庭接受审判的高官。那样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不是十几二十个人就能促成的。”
“但我同样无法把那些只是服从命令、想要过好自己的生活的普通人视作战犯。如果是我,我未必就能做出正确道德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苦衷,每个人也都犯了错误。在这里待得越久,我就越不知道究竟该恨谁。”
说到这里,他垂头,犹如在为一段虚掷的时间哀悼。
过了很久,兰波才再次开口,每个短句都在锤击定论棺盖的钉子,也瞧得弥雅头晕目眩:“我的恨意无处安放。它只会令我空虚。所以我放弃怨恨。而最后,我终于辗转来到莱辛改造营。”
弥雅张了张口,却没能发出声音。
她不明白。
这几个句子连不起来。什么叫“所以”他放弃怨恨?他怎么做到的?这又和他来这里有什么关系?前后的因果关系在弥雅看来太过牵强,于兰波却仿佛做逻辑推导题,一二三步证明完毕。
她最不解、也最吸引她的谜团依旧是谜团。而这无可理喻之处正是兰波令弥雅敬畏的源头。她甚至不敢追问,只能任由他继续。
“你和在这座改造营里的所有孩子都是受害者,你们甚至没有做选择的机会。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值得一个新开始,一个安东尼娅没有机会实现的美好未来。也只有在这里,我才能寻求到平静和解脱。”兰波苦笑,“可能这解释无法让你满意。但我能说的只有这些。”
弥雅盯着他看了很久。
夜色模糊了兰波的脸容,他高大的身影像缄默的石像。她也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最后,她问:“袭击使馆的那几个人,在你眼里,他们也是受害者?”
兰波并不意外,审慎地答道:“他们也是一场时代惨剧的受害者。但他们也是加害者,夺走了安东尼娅、其他许多人、以及他们自己的生命。”
弥雅捏紧拳头:“那么我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在某一个人眼里我一定也是加害者。”
“并不是只有纯粹无暇的受害者才有资格得到帮助。不存在完美的受害者。”
明明兰波在为她辩护,弥雅却反而想要站上原告方的席位。她的口气变得激烈,想要将兰波逼进言语的死角,戳破他的伪善,拽出他恨意的尾巴:“如果那几个人还活着,如果他们就在这里,你会愿意当他们的指导教官么?”
兰波静默了片刻。他竟然认真地设想起那种场景。他定然在报纸上见过与安东尼娅、与其他在袭击中身亡的人一起消失的那几个少年军精英的照片,也熟记他们名字的拼写。也许此刻他就在想象身边站的不是弥雅,而是其中的一个人。
于是弥雅不禁也想象了一下“英勇赴死”的那几个少年少女的心情。只有狂热地相信着自己的使命的成员才会被选中执行重要任务。而弥雅从来不够热情。她不抗拒在战场上死去,但不止一次被怀疑对于帝国的大业缺乏忠诚,因而接受指导员和同伴的盘问。她还是无法理解兰波,但昔日的同伴们于她同等陌生。
弥雅忽然不知道自己抓着牢牢不放手的究竟是什么。
除了帝国少年军的过往,她一无所有。但回头看,那段曾经是她一切的时光也不过是一群不被需要的孩子伸长了手,在名为归属感的美梦中抱团取暖,寻求片刻的慰藉,而后再次被死亡和硝烟冲散。
弥雅没有溺死在战争的潮水里,却被冲上另一道险滩。如果她一开始表现得合群一些,许多事很可能就不会有机会发生。孤独的气味对猎食者而言是诱惑也是容易得手的确证。她的自我放逐给了他人机会。是她有错。因此遭受惩罚。是她,是他们有罪,因此必须代替面貌模糊的谁偿还,在一个又一个下雨天。
弥雅抱紧双臂,将不需要的念头挤碎,面对风轻云淡的春夜。
就在这时,兰波终于给出仔细斟酌后得出的答案。
他并没有掩饰内心的挣扎:“我一定会被两年前的自己怨恨。但如果他们真的在这里,我愿意担任他们的教官。”
弥雅哑口无言。
圣人平等地爱众生,却也对想要得到特殊对待的亲爱之人残忍。弥雅竟然不由自主同情起安东尼娅。她有那么一个愿意原谅杀死她之人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