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有并且巩固了西川这块土地之后,下面孟知祥的统一之路上要面对两场战斗,这两场战战斗这都是必须的,也是绝对不能避免的。
大方面上来说,如果孟知祥想要独立,那么就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的战斗。孟知祥想要称霸川蜀地区,那就要在川蜀地区内部进行战斗。这两场战斗无论如何是不能避免的,而具体的来说,就是孟知祥和李嗣源、董璋之间的战斗。
孟知祥和董璋距离比较近,就像是当年的王建和顾彦晖一样,他们两个相互之间都想吞并对方,他们的计划都是先解决内部然后在凭借着蜀国的地盘对抗中央政权。
所以他们两个之间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川蜀一带历来都有盐井,所以盐利十分大,东川和西川都有盐,相互之间也有竞争。
董璋是最先在这上面做手脚的,搞小动作,他就想出来一个馊主意,让他东川的商人到西川去卖盐,这样做的商人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董璋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确。
川蜀人口就这么多,对于食盐的需求量也就这么点,东川人多卖点,西川的盐卖的就少了,这个很简单的经济账,董璋会算,孟知祥也不是傻子。
这一次算是五代十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经济仗之一,虽然规模比较小,而且牵涉到的贸易理论比较少,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确实是不常见。
如果说董璋这一招仅仅是有了那么点经济贸易理论的一点基础,那么孟知祥的招数就显得很高端了,甚至这一招现在还在用,那就是收税。
他在半路上设置了三个收税点,只要是过来卖盐的全部收高税,让这些东川的盐商没有利润,没有价格优势,让他们的盐卖不出去。
这个就和现在的关税性质差不多,这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低价倾销,而另一个国家则进行惩罚性关税制度,将倾销国的商品不具有优势。
最终孟知祥靠着这一招收了七万余缗的税收,而东川的商人也不敢再到这里来卖盐了,董璋这一次的计划失败了。虽然董璋失败了,而且孟知祥还靠着这一招赚了不少钱,但是他心里还是生气,他和董璋之间原本表面上的和睦也没有了,相互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吞并欲望。
本来从孟知祥和董璋这两个心里想的都是他们内部先开始干起来,然后内部统一之后,在和中央政府对抗,但是现实再一次逼迫了他们,让他们不得不提前面对中央政府。
李嗣源要搞一个祭天仪式,按照规矩藩镇应该给钱,李嗣源知道孟知祥有钱,于是就给孟知祥说道:“你给我送一百万缗钱过来,我要祭天啊,这么大的事情,国家的钱不是很充足。”
孟知祥之前刚刚在西川站住脚的时候就敢拒绝朝廷要钱的要求,此时更是不客气,直接就说到:“我这也没钱啊,我这边穷山恶水的,还经常被人家欺负,前两天董璋还坑我的盐税,我这边还有一大帮子人张着嘴等着吃饭了,那里有什么闲钱献给朝廷啊。”
最终李嗣源逼得不行了,孟知祥这家伙才掏出了五十万缗钱交给朝廷。可能有人要说孟知祥抠门了,不忠诚,但是最起码孟知祥给了五十万缗,对于李嗣源的指标仅仅是打了对折。
董璋这家伙才真是抠门,李嗣源本来看董璋的地盘小一点,就找董璋要了五十万缗,但是董璋这家伙五十万缗都不想出,一直讨价还价,最终只出十万缗,多一钱都没有,他这直接打了个二折。
这让李嗣源气得不行,给你们要钱还讨价还价的搞得像是要债一样。
这一系列行为让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和董璋十分的不满,尤其是对董璋,因为孟知祥毕竟是她的亲戚,而且之前也是熟人,虽然孟知祥不是他的嫡系,但是他们之前也是有点联系的,所以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十分的宽容。
安重诲也知道这一点,他心里虽然防备孟知祥要造反,但是他看到董璋的表现,觉得这家伙也是一个野心分子。
于是就调令李仁矩为阆州刺史,和李嗣源的亲信、绵州刺史武虔裕一起,防备董璋。这两个地方基本
\t\t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t\t', '')('上都在梓州附近,特别是阆州,和东川的首府梓州就挨着,这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看着董璋。
此后,李嗣源又调令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加强遂州(今四川遂宁)的城防建设,并增兵川中。
这一下子让董璋不淡定了,他觉得朝廷这是要搞他啊,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珍惜,董璋就十分珍惜他的这个东川节度使的位置,所以他不准备坐以待毙。
董璋开始为自己找出路了,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朝廷的对手,所以他要找个帮手,这个帮手很好找,因为他也就只能找到这一个,那就是孟知祥,对于孟知祥,董璋还是很有信心促成结盟的,因为他知道此时西川的孟知祥和自己一样心神不宁,他们两个有基本上类似的政治欲求和军事企图,所以他们两个有合作的基础。
于是董璋就派人通知孟知祥,说是想要和孟知祥结为亲家,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娶孟知祥的女儿。
孟知祥心里虽然对于董璋十分恼怒,恨不得立马就灭掉董璋,但是他知道成大事者,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所以他就没敢乱动。他知道现在朝廷的军队不仅仅是看着董璋,而且还有他,要是他和董璋乱起来了,那么高兴的是洛阳哪位,他们鹬蚌相争,洛阳的渔翁得利。
所以孟知祥再次展现出了一代枭雄的气质,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和董璋联姻了其实这件事也能说他们之间正式的结盟了,他们的对手就是李嗣源,就是朝廷。
他们原本计划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被安重诲逼迫着改成了不得不达成一致,先将枪口对外,至于打走了朝廷之后怎么办,自然是他们在川蜀一带再继续闹腾。
既然已经结盟了,那么就要共进退,不久董璋和孟知祥一起上表给李嗣源告诉李嗣源:“皇帝你再川蜀腹地增兵派将,当时的百姓都很担心,以为又要打仗,所以人心不稳,生产停顿,还希望皇帝为了川蜀地区的百姓着想,赶紧把兵撤走吧,不然一会就出事了。”
但是这场布局这么长时间才布置好,怎么可能就因为孟知祥和董璋不满意就撤掉,李嗣源和安重诲早就开始准备了,要的就是你董璋和孟知祥不爽,你们要是爽了,安重诲和李嗣源心里就不踏实了。
所以李嗣源并没有撤掉这些军队,只是下诏安慰他们,让他们继续为了国家努力奋斗,为国家守疆拓土,只要他们好好忠心朝廷,这些兵都是摆设。
但是孟知祥和董璋会是好好效忠朝廷的人吗?
所以对于李嗣源的这个诏书他们都不满,而孟知祥心机很深,而且他和李嗣源也有点关系,所以还没准备动手,但是董璋这家伙受不了了,要立马动手,于是他就带着大军进攻遂州和阆州等地,而孟知祥就跟在董璋身边打个辅助啥的,主力还是董璋,毕竟这些地方距离董璋最近,将来就算是打下来,那八成也是董璋的和孟知祥关系不是很大。
所以董璋打主攻,孟知祥打辅助,这让朝廷以为这件事就是董璋搞起来的,而孟知祥之所以也参战是被董璋逼迫的。
这件事传到了李嗣源的耳朵里,李嗣源很生气,但是心里还么打定主意是不是要打这一仗,他是一个皇帝做出的决定那都是影响巨大的,就像这一次他要是做出了一个打的决定,那么因此而死的人就有千千万万。
看着李嗣源没啥动静,安重诲坐不住了,他早就对董璋和孟知祥不顺眼了,现在既然董璋先出手了,他们再出手反而没有人在说什么了,所以安重诲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将来李嗣源一定会后悔的。
安重诲曾经就说过李嗣源为人软弱,年纪大了没啥胆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