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韬这个人在李存勖的后半生可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而后唐的很多事情,和他都有关系,他对于李克用和李存勖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但是最终后唐回报给他的却是不得好死,最终被乱锤砸死,他的五个儿子也都全部处死。
他最终落得这样一个结果,虽然有奸人陷害的缘故,但是更多地还是它本身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原本在整个国家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勋宿将,竟然被绝了后,郭崇韬本身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反思,而造成郭崇韬悲剧的就是他的性格,所以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公认的有道理。
郭崇韬原本是跟着李克用的,后来李克用死了,郭崇韬自然而然的跟着李存勖,但是那时候郭崇韬还不是权臣,李存勖上位之后,觉得郭崇韬也是一个能人,而且名气很大,所以就让他做了中门副使,这个中门副使还是比较重要的,这里我们额外扯一下中门使和中门副使这个职位。
一般而言在地方藩镇都设置中门使还有副手中门副使,这个职位参与机要,一定程度上充当节度使或者藩镇长官的幕僚,但是地位却比幕僚高很多,掌握一定的政治军事权力。可以说得上是节度使或者藩镇长官最信任的一群人。
为了直观的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事中门使,我们再举个例子,唐朝后期包括五代十国时期很多政权建立了枢密使这个职位,其实枢密使和中门使差别不大,一个是王朝建制,一个是藩镇地方建制,但是在功能上和负担的职责上以及性质上基本上是类似的,枢密使是干啥的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枢密使和宰相权力类似,总管军事政治,主要负责征战,权力很大那是为了便宜行事,所以一般而言枢密使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不然谁放心把自己的大军交出去。
后来原本的中门使想要到外面当一个藩镇,于是就给李存勖请辞,李存勖让他举荐一个人担任中门使,于是就举荐了郭崇韬,从此以后郭崇韬就开始跟这李存勖参与机要,四处征战。
后面击败契丹、平定河北等地都有郭崇韬的贡献,后来在李存勖登基称帝这件事上,他还是功臣,因为一开始就是他提出要李存勖赶紧登基称帝的,所以算得上是一个拥立功臣,所以李存勖登基之后就立刻重赏了郭崇韬,封了兵部尚书和枢密使。
这里的枢密使和我们上面说的对上了,在之前郭崇韬还是一个中门使,这是因为那时候李存勖仅仅是一个晋王,而不是皇帝,现在李存勖登基之后,自然原本的中门使就成了枢密使,而兵部尚书也确定了郭崇韬在军界的名声和地位。
在此后的夹河苦战,郭崇韬表现优异,更加被李存勖重用,后来后唐后院起火,李存勖被大将劝着要回到晋阳或者向梁国求和的时候,郭崇韬再次站了出来,他建议直捣黄龙,大军奔袭汴京,击破梁国首都,那时候梁国自然就败了。
后来李存勖采用了郭崇韬的建议,一举进入两国腹地,进入了梁国的国都,灭亡了梁国。
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李存勖灭掉了梁国之后,就开始堕落了,他和郭崇韬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出现了,比如李存勖想要建一个高楼在夏天的时候能够乘凉,可是郭崇韬觉得现在天下还有很多人没地方住,没饭吃,李存勖应该节俭一点,所以他不同意。
但是宦官为了让李存勖舒心,还是撺弄这李存勖建高楼,还说什么唐朝的时候大臣的府邸和建筑都比现在李存勖住的宫殿要豪华。
这句话让李存勖很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己富有天下,难道还不能给自己建个楼,于是就准备建,可是他怕后面郭崇韬又来闹事,于是就把郭崇韬叫来说道:“之前咱们在外面打仗,我在行宫里不觉得热,现在为啥感觉这么热呢!”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现在觉得不舒服,想要建楼乘凉,你赶紧附和一下吧!
但是郭崇韬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从容的答道:“咱们一块打仗的时候,陛下你心里想的是国仇家恨,而不是享乐,现在安定了下来,你觉得天下平定了,这才觉得热!”
这句话把李存勖
\t\t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t\t', '')('差一点憋得重伤,这句话的潜台词,那就是你李存勖已经不是之前那个为了国仇家恨奋不顾身的李存勖,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
但是这件事郭崇韬还是没能阻止,李存勖最终还是决定建一个高楼,为了阻止郭崇韬阻止他,还专门安排人,只要是郭崇韬来了,就把门关上,不见他。
但是这件事还不足以分裂他和李存勖之间的关系,毕竟要是李存勖真的不在乎他或者烦他,直接赶走他就行了,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是李存勖并没有这么办,而是选择了避而不见,由此可见,李存勖此时对于郭崇韬还是很看重的。
不过郭崇韬的祸根从一开始就种下了,这个人有点不在乎自己的羽毛,现在咱们都知道官当得越大那就要越爱惜羽毛,可是郭崇韬不这样干。
一开始平定了梁国的时候,梁国的人都争着给他送礼,想要活一命,郭崇韬都是来者不拒,只要是给他那就收。
这个时候就有人劝他了,要他看戏羽毛,您不要被人抓住了把柄。但是郭崇韬却是微微一笑说道:“梁国贿赂成风,我要是不接受,他们肯定心里不踏实,不利于我们后期对于梁国的接收。”
这句话可以说把一个将国家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伟岸无私的形象完美的勾勒了出来,而按照后面的发展,郭崇韬的确是这样的人,他对于后唐和李存勖的忠诚的确是死心塌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