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战术,最原始的,匈奴人的散骑骑射战术。
再往后,金代有铁浮屠战术,辽军则是蒙古马,待匈奴人崛起,匈奴人所用的曼古歹骑射战术,更是一时无敌。
在西方,近代,出现了胸甲骑兵和墙式冲锋的战术。
骑兵手持长骑墙,如墙而进,给步兵造成的心理压力极大。
而要用墙式冲锋战术,非有雄厚基础不可为。
首先,需要有足够规模数量的军马,而且,军马的马种要一样,如此,能确保马匹的爆发能力,速度,负重等各项指标无太大差距。
然后,有了足够的军马基数之后,从中挑选出个头大小一样的军马,以百里挑一的方式挑选出足够军马之后,再开始长时间的集体训练,让军马养成冲锋时保持统一速度的习惯。
至此,墙式冲锋便成了。
而要让墙式冲锋有更强的冲击力的话,则需要配备精良的铠甲和马甲。
李孟羲细数汉末的历史条件,以大汉之大,军马足够。
而马铠和重甲,大汉也有。
长骑枪,汉朝有强大的马槊。
剩下的,只剩训练了。
兵法,虚实一篇,接着往下看。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因此说,着重防备前方,后方就薄弱;着重防备后方前方就薄弱;着重防备左翼,右翼就薄弱;着重防备右翼,左翼就薄弱;无处不防备,那就无处不薄弱。
那么,不划分重点区域,让各个方向兵力都一样,如此,是不是就不怕敌人攻我薄弱之处了?
不对,兵力平均分配,均等阵型,是最蠢的阵法。
兵力无侧重点,进攻乏力,防守也乏力。
处处无弱点,但是处处是薄弱。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敌军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兵力分散;我军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在于迫使敌人分散兵力防备我军。
此谓之,调动敌军之方法。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所以,只要预知交战地点和交战日期,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
这便需要,统帅要有一定的地理常识,知道山川险要,还要知道一定的军事常识,厉害的统帅,未战就知道战争大概会爆发在何处。
并有所准备。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所以,只要预知交战地点和交战日期,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倘若不知道交战地点,也不知交战时间,仓促遇敌,则会致使左翼难救右翼,右翼也难救左翼;前军难救后军,后军难救前军,何况近的相隔数里,远的更是相距数十里,如何能够应付自如?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