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53章 地位比不上人气!(3/5)</h1>
每年,国内大型电影公司都会派人去电影节。
戛纳、柏林是首选。
威尼斯交易市场不怎么景气,再加上这个时间段想要冲击奥斯卡的电影,更愿意去同档期的多伦多电影节甚至后来的特柳赖德电影节。
一直到拥抱好莱坞,成为颁奖季一大份子——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电影节,越来越变成好莱坞的宣发工具!
但是,威尼斯最开始的定位是艺术性、非英语片!
如何在跪舔这些奥斯卡明星和电影的同时,仍然能为其它国家、其它语种的作者电影保驾护航?
基本不太可能!
除了这三家,东京电影节或者釜山电影节,算是次一级的选择。
为什么要参加电影节?
就两件事:发行和采购!
一个目的是看看趋势,电影内容类型的趋势,促进国际合作,例如合拍片啊,海外发行之类的;
还有一部分是活跃在内地市场的买断片片商,他们通过电影节购买进口片内地版权,在国内发行…
这是他们参加电影节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中日关系紧张,东京电影节没什么人去,买了版权也没用,根本不会让你上映!
釜山电影节捡了便宜——政治影响经济…
而且吧,韩国釜山电影节的自我定位是要服务整个亚洲地区的电影制作,定位很精准,利用韩国本身市场,这几年越做越大,很多亚洲知名导演都会带着自己的电影过来…
不像上影节,从一开始就是国际化定位。
定位国际化,但是邀请不来国际导演…
就很尴尬!
北影节也一样…
后来北影节整了个口号:亚洲命运共同体。
是不是觉得可笑?
人类命运共同体退步到了亚洲…
按王海林的话来讲:可能感觉得辐射全世界有点难,先从亚洲做起…
其实电影节的目的都差不多,都致力于对本土电影进行文化宣传和工业推广。
打造嫡系,用创投等方式,培养出自己的创作者。帮助优秀的人才创作、拍摄,再带着作品回电影节。
步步为营地打造自己的电影帝国。
戛纳系就是这么来的!
沈梦溪的《长城》首映铁定选在戛纳,都不用考虑的。
人家这么大一个电影节,把你当成嫡系培养,第一部戏就给了你评审团大奖,你扭脸就走了?
像话吗?
为什么中国办不好电影节?
参考一下cba,姚明向篮协领导提问:“我们的联赛到底该由市场来主导,还是靠行政力量来驱动?”
文体不分家,所以,你懂得。
……
这趟来韩国,就两天行程,时间紧、任务重,压根没机会领略韩国的招待特色。
歇了一晚,第二天见了showbox的几个人,聊了下合拍计划…
《重返二十岁》、《大人物》两部电影的成功,双方都很满意。
接下来…
当然那继续合作啦!
沈梦溪也很满意showbox,不像cj,没那么多哔事…
大概是因为好丽友是卖蛋黄派的,电影业务,他们也不是很在乎…
好吧,showbox是好丽友集团旗下,人家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投资还有发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