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如果是写大明境内的历史,肯定会遭到许多指责和反驳,但是,现在写的是海外各国。
大部分文人都没有去过外国,他敢说这本书写的不对吗?
欧洲有国家让女人当政,有议会制度,有封藩制度,有部落制度。每一种制度的行程,肯定都跟所处的环境有关。
那些国家,大明大多数人不知道,但是书里面也提到了东瀛。
解缙从东瀛的地域狭小,多灾多难,山多地少,僵硬的贵族制度这些方面,解释了东瀛人偏激,偏执的民族性格,就让许多人挑不出不是。
而且,在书里面,朱瞻基也加了许多对海外秀丽风景的描述,对海外富饶的描述。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大明百姓向外拓展的想法。
于谦和王乾看的如痴如醉,一直到酒菜上齐了,两个人才不舍地放下了书。
于谦举起酒杯,向王乾说道:“解学士不愧是当代大儒,这本书将海外各地介绍的清清楚楚,只是看到此书,就犹如亲历。”
王乾有些神不守舍,跟于谦碰了一杯说道:“以前我一直认为儒家学术乃是文之精华,可是看到解学士对海外的描述,那些国家都没有儒学,为什么也能发展的如此蓬勃?这是不是说,儒家学术并无大用?”
于谦摇了摇头说道:“此言大谬,我华夏诸民正是有了儒家学术为本,才能比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好。也因为我们有了这样的根基,才会是我们去征服他们,而不是他们来征服我们。
丝绸,茶叶,瓷器,这些贸易替我大明获利无数,有了这些,我大明如今才能发展的如此欣欣向荣。”
王乾说道:“可是这些跟儒家无关吧,儒家还斥责这些为奇技淫巧呢!”
于谦还不是后世那个力挽狂澜的大臣,也不过是一个学子。听了王乾的话,他有些接不上来了。
不过他才思敏捷,立刻想到了两者的区别,说道:“儒学为体,修的是自身,其他为用,乃是外在。”
王乾点了点头,又举杯说道:“廷益兄高见。”
话虽然这样说,但是于谦的内心未免没有怀疑。他到不是怀疑儒学的作用,只是觉得,儒学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身为儒家学子,怀疑儒学乃是大逆不道。他没有往这方面深思,但是内心未免没有一些种子已经发芽。
两人喝完酒,又每人吃了两大碗米饭,这才各自分别回家。
这一夜,于谦一宿没睡,一直将这三本书全部看完,依旧激动地睡不着觉。
从这本书里面,他知道了原来在大明之外,还有上千个小国,部落,而且每个部落,每个国家都不一样。
他也知道了原来在大明之外,还有那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有无数的无主土地,等待大明的百姓去耕种。
杭州府这里从宋代以后,就发展起来,一直人多地少。如果这里的百姓移民出去一半,那不就是人人有其屋,人人有其地,再也不怕天灾人祸了吗?
他想到了这几年朝廷一直在推广移民,觉得自己实在有些后知后觉了。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啊!
而王乾跟于谦一样,他也是一直看书到了天亮,才从床上爬了起来,然后到河沟边西了一把脸。
在他的内心里,没有于谦想的那么忧国忧民。他更多地在想,然后参与进这个时代,顺便改变自身的处境。
而从这一天开始,府学的学子们,谈论的话题就从秋闱转到了海外风情上面。
不管是那些对科考有把握的,还是没有把握的,他们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能考上举人,考上进士,然后为官,他们也想趁着年轻,去见识一下海外的风情。
即便是对科考没有把握的,他们也想着跟着內监一起,将大明的丝绸,茶叶,卖到各地去。
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行效。
朱瞻基原本以为自己要在春闱里面加上海外的考题,会让学子们不满。
但是,当这形成了一种风气的时候,反而会成为一股潮流。
任何时代,大学生们都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这些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见识到了海外殖民带来的好处。
现在,对科考里面加上海外概览的考题,并没有太多抗拒之心。
何况,这还只是在明年的进士考里面加入,根本不影响他们秋闱考举人。
而且,有半年多的时间,他们这些自视甚高的人,不相信自己会把这些记不下来。
除了朱瞻基,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股潮流一旦被带动起来,在这历史的大潮中,除了皇帝再也没有人能制止下来。
只要皇室一直需要这样的人才,不需要督促,不需要鞭策,所有人都会主动学习。
特别是那些心思敏捷,却又一直科考不顺的学子,他们更想早日让这样的考题往下发展,乡试,府试,甚至是县试都加入这样的考题。
这样的话,他们即使在八股文上没有天分,也有机会能考上秀才,考上举人。
当然,这股大潮如今还刚刚兴起,没有爆发出它的威力。
但是另一股大潮,却让大明舰队一下子跨过了艰难险阻,来到了美洲大陆。
易信早些年的探索,都是只派出几条船,然后沿着海边绘制地图,将大海中的每个岛屿都记载下来。
所以他的行动一直很慢,三年的时间,也只是探索到了阿拉斯加的海疆。
但是这一次,他们带着朱瞻基的任务,要勘测整个东洲大陆,加上舰队的规模宏大,所以根本就没有在已经探明的地区停留,直接沿着已经探明的珍珠链岛(阿留申群岛)驶向东洲。
从大明出发的时候,舰队一直是顺风,船速非常快。到了虾夷岛之后,先是沿着棒棰岛(堪察加半岛)南方的岛链,抵达棒棰岛之后,就开始向东航行。
舰队没有进入后世的白令海,而是沿着珍珠链岛南侧的海域,在距离海岛不远的南部一路向东。
这个时候,舰队是测风而行。但是因为太平洋洋流的存在,舰队的速度并没有降下来。
太平洋洋流是全球最稳定的海洋洋流,整个洋流宛如一个时钟,以顺时针的方向转圈。
洋流从墨西哥,沿着北纬五度左右,向西流,一直到东瀛附近海域之后转向北,再从阿留申群岛以南向东流,最后流回到美洲的西海岸。
这个时代,除了朱瞻基,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一副洋流图。舰队按照他的吩咐,沿着这个海路向东行驶,事半功倍。
所以,他们在出发一个月的时间,就顺风顺水地抵达了后世加拿大的西海岸。
这一切,让易信惊讶不已,更让候显也惊讶不已。
这可以说是大明舰队最轻松的一次航行了,一路不是顺风,就是顺水,也没有遇到暴风雨。
更主要的是,这一路的航行速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因为他们平均每日航行的距离都达到了六七百里,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
当然,朱瞻基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要是知道,又会在内心笑话他们了。一天六七百里,也不过是三百多公里,平均一个小时也就十五公里而已。
根据朱瞻基提供给他们的地图和情报,他们很快就定位到自己的位置距离殿下所说的据说有宋人流落的区域并不远。
在确定了方位之后,舰队就向着那片岛屿驶了过去。
当掌握了六分仪定位,当有了世界地图,地球仪,并且将大部分区域进行了分割绘制之后。
大海航行对其他人还是险途,但是对大明的舰队来说,只要不遇到暴风雨,大浪,就没有太多危险。
可是,就在他们快要抵达目的地的时候,一场风暴袭来,舰队随即被大风直接吹的向北偏移。
两百多艘船被分成了三队,失去了联络,候显与易信两个主将也因为没有在一艘船上被吹散。
易信因为在最前方,遭遇暴风的时候受创最大。他的舰队人数最少,只有不到五十条船,一直被吹散到一处海湾,才勉强靠岸。
但是在靠岸的时候,依旧损失了十几艘船,不过大多数船只依旧可以修复。
易信并没有恐慌,这种情况在他出海之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有条不紊地将救援任务安排了下去。
随后,他才有心思观察这个海湾。这就是东洲?还是东洲外的岛屿?
“大人,我们发现了几艘船只,像是蒙元时代的战舰……”
易信心中一动,这么容易就发现了线索?
外面依旧大雨如注,但是这个时候的易信根本顾不上了,连下属拿来的蓑衣都没有穿,直接下船向着发现蒙元船只的地方奔去。
如今是六月了,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这一场大雨带来的损失并不大。
很快,他就看到了几艘被搁浅在海滩上,已经腐朽的船只,但是从样式上,还能看出是中原的样式。
他回头大声说道:“等风雨停了,除了派一支舰队去寻找其他船只,其他人给我四处散开,寻找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