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咳嗽一声道:“左爱卿,此乃大明帝国重要军事行动,不过你们必须要掩饰好身份,要让朝鲜人认为你们就是倭寇,而且朕给你一个方便,凡是你军在朝鲜所得,朕一概不过问,都算是将士们的合法所得。”
左良玉此时回过神来,嘿嘿笑道:“皇上,这……可当真吗?”如果让他率军去朝鲜抢劫,而且抢劫所得不用上交国库,那么这可以说是肥的流油的美差呀!
我点头道:“记住了,一旦登陆,你们就跟大明帝国一点关系都没有,干什么都没人管,但是朕可得把丑话说到前面,一旦离开朝鲜就得遵守大明帝国的军纪,否则军法处置。”
我又对刘肇基道:“刘爱卿,你提点五千人马在一个月之后赶赴朝鲜汉城保护朝鲜王室,如果遇到鞑子的人马,一定要毫不留情,如果遇到的是左良玉假扮的倭寇,那么就互相朝天上打枪,千万别伤了友军。”
第三二零章 【军火跃上新台阶】
左良玉本来以为提点人马之后就可以兵发朝鲜,谁知道崇祯皇帝让他跟着去火器监参观,说是让他看看新式武器。
一天前我接到了毕懋康和程卜东的奏折,说后装枪研制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原本以为是做出了样枪,哪知道今天和左良玉去火器监一看,已经制造出了一万条后装枪,让我着实吃惊了一下。
我拿过毕懋康递来的后装枪,仔细的看过身管、枪机、发射机和枪托,发现制作的很精良,将子弹从后面推入枪膛,上膛后平端对准靶子开了一枪。
毕懋康见崇祯皇帝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喜悦,道:“皇上,这后装枪三个月前就制造出来了,当时皇上不在京城所以我们就没有奏报,这几天因为忙于改进,反倒把这件大事给忘了。”
我知道手中的枪是后装单发枪,子弹需要一发一发的装入枪膛,但是这比现在部队中装备的枪要先进很多,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后装枪比前装枪填子弹更加方便,发射过程也大大的简化了,所以射击速度比前装枪提高了五六倍,同时还能在跑动或者卧、跪射击中装填子弹,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整支部队的火力强度,对提高战斗力不言而喻。
程卜东咳嗽一声,道:“这次子弹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在弹头和弹托上采用了新的材质,提高了子弹的质量,为此微臣还给皇上制作了一支连发枪。”
我看着程卜东递上来的枪顿时愣住了,因为那是一支左轮手枪,我记得最早的左轮手枪要在二百多年后才出现,而仔细观察这支手枪,发现枪管里已经有膛线存在,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先进的手枪。
“因为这支手枪的枪管比较短,所以能够制作膛线,这就使手枪射出的子弹更加稳定,射速也更快,唯一不能和长枪相比的就是射程了。”程卜东对这支手枪很喜欢,一些在长枪上无法实现的枪械制造理念都落实到了左轮手枪上。
我拿着这把全铜质的手枪,一口气将转轮式弹巢内的子弹打光,兴奋道:“这种枪的制作简单吗?”如果能够多的制造出左轮手枪的话,更能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程卜东摇头道:“制作一把这样的枪要花费三个月,因为模具等原因制造出来的枪也不是全都完美,不如长枪制作简便。”
毕懋康接着道:“主要是因为这把枪更加小巧,而现在制造零部件的机器大多简陋,很难做出精细的部件来。”
我小心的收起手枪,心知能够制造出后装枪已经是跨时代的进步了,听毕懋康说如果不是皇家科学院的几项研究得以问世,后装枪的制造仍然只能停留在手工制造上,毕竟再熟练的手工制作出来的零部件也无法和简陋机械制造出来的零部件相比,单单在制作速度上就差了很多。
左良玉在辽东效力已久,对火器并不陌生,他在试射了后装枪之后,心中的兴奋毫不保留的反应在脸上,道:“皇上,这后面装子弹的枪比前装枪要好用许多,有这种枪在手,原本一千人马就能发挥三千人马的战斗水平,这次出兵……皇上是否给臣配发这种火枪呢?”这是左良玉非常关心的,作为一个领军将领,哪一个不关心手里的武器呢!
“只能给爱卿五千条后装枪,毕竟这个东西刚制造出来,还没有上过战场,所以这次只能拿给你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我可不敢把宝全压在后装枪上,毕竟士兵用惯了以前的武器。
毕懋康道:“不错,这种后装枪在发射三千发子弹后可能会出现损坏,所以左大人最好仍然以以前的武器为主,我可不敢保证三千发子弹以后的枪械质量。”
左良玉笑道:“三千发?如果你敢保证三千发之内不出质量问题,那我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皇上,能不能再多给一千条枪。”左良玉很相信自己的眼光,他认为这种后装枪绝对比老枪先进多了。
我见左良玉如此渴求,笑道:“那好吧!就再给你一千条枪,不过朕可把丑话说在前面,这六千条枪给你,你得给朕拿出成绩来,否则你的部队以后就不准用这种枪了。”
左良玉闻听大喜,道:“皇上放心,这次不把高丽棒子打害怕,我提头来见……。”
我笑道:“朕要你的脑袋干什么?你把任务完成才是正经的,记住这次出征不可恋战,但绝对要让高丽棒子上上下下都害怕。”
这年秋天,后金皇太极发兵两万翻越长白山侵入朝鲜,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十数座城池,劫掠无数;与此同时,左良玉假扮的日本倭寇随后在朝鲜南部的釜山附近登陆,一路上绕坚城,灭村镇,很快推进到朝鲜京畿道附近,一时间朝鲜上下人人自危。
朝鲜国王李倧比崇祯皇帝大十五岁,但是他非常显老,看起来要有四十多岁的样子,此时朝鲜各地告急求援的文书像是雪片一样飞落到他手中,让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议政院的领议政大臣金自点现在也没有了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气魄,跪在李倧面前低着头一言不发。
“金爱卿,我朝鲜国虽然兵不强,马不壮,但是面对如此危情,难道一点对策都拿不出来吗?”李倧对手握大权的金自点非常不满,原本以为金自点是个治国良臣,现在他算是看清楚了,金自点什么都不是。
金自点皱着眉头道:“启禀大王,我国带甲之兵将近十万,可惜大都驻扎在大城池之中,今次来犯之敌不论南北,皆绕大城而过,我军出城追击往往落后半日时间,往来疲惫,收效甚微。”推卸责任是人都会,金自点的理由则更加充分。
李倧一拍桌案道:“难道等着他们打到国都来再去御敌吗?”李倧真的不想再当逃跑国王了,自从他当这个国王以来已经有两次被后金八旗赶跑的光荣历史,实在是跑累了。
第三二一章 【名将的孙子】
这次李倧借朝鲜半岛南北同时遭遇侵略的契机,将权力大部分从议政院的手里抢了回来,西人党控制的议政院虽然百般不愿意,但是面对南北来犯的敌人他们束手无策,而且害怕李倧会任命他们去前线打仗,因此对李倧的处置是睁只眼闭只眼,毕竟在这个时候和权力相比保命才最重要。
将权力拿到手的李倧才知道事情比他所想像的还要困难许多,朝鲜的总兵力虽然维持在十万左右,但是其中能够拉出来独当一面的不到三万人,而且还分散的驻扎在朝鲜一些重镇,即便把他们全部集结起来,光是指挥就能让人头痛死。
李适是西人党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但是西人党却把这样一位党中大佬投闲置撒,因此李倧才放心的将李适招揽到身边问政。
李适见自己的国王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道:“大王,军务紧急,此时耽搁一天,敌人就可能会推进上百里,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还请大王早作决断。”
李倧叹了口气,道:“汉人有句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寡人现在知道这其中的难处了,不知爱卿对眼下时局有何见解?”
李适见李倧这么问,迟疑一下,道:“臣的意见是先北后南,北方的金人已经侵入朝鲜两次,可谓轻车熟路,况且金人善战,当派重兵拦截;而倭寇虽然人数也不少,但总的来说是乌合之众,况且他们志不在国鼎,热闹一阵子就自己散了。”
李倧觉得眼前这位老臣的话非常有道理,他也不想在历史上成为被金人三次惊跑的国王,“爱卿所言甚是,不知具体有何良策。”
李适道:“对付金人只能依凭坚城防御,微臣觉得可以将大城附近的百姓都迁入城池中,坚壁清野,这样一来金人后勤得不到补给必然不能持久,另外要集结大军在京畿道附近广挖沟壑,搭建外围工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马上给大明修书,请明朝或者出兵或者在辽河附近佯攻牵制金人。”
随着大明帝国的日渐强大,报纸的发行量越来越大,朝鲜半岛知道的关于大明朝的信息也非常多,对于东北局势更是非常关心,拿这次的兵事来说,他们就知道后金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出兵朝鲜劫掠,而朝鲜半岛的局势大明朝也同样非常关心,所以朝鲜觉得大明朝一旦得知后金出兵朝鲜,肯定会从旁帮助朝鲜度过危机,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李倧深以为然,道:“寡人昨日已经写了求援的书信,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便大明朝答应出兵帮忙,那最快也要半个月的时间,不是寡人悲观,我们能支撑半个月吗?”李倧还记得上次金人来犯,用了不到十天就兵临城下,时间绝对是这次危急存亡的关键因素。
李适知道李倧说的是实情,他苦笑道:“大王,我国积弱,能做的只是尽全国之力而已,臣相信只要大王有信心,一定能挺过这一关。”
李在熙是朝鲜名将李舜臣的孙子,这次朝鲜虽然实施的是先北后南的战略,将主要军事力量都用来对付金人,但是对于南部涌入的倭寇不能不管,因此把曾经击败日本大军两次的李舜臣的孙子抬了出来,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
李舜臣是朝鲜家喻户晓的名将,当年的壬辰战争已经后来的日本侵略使这位将军成了朝鲜最为著名的将领,但是他的孙子却跟他差了老大一截。
李在熙的身高倒是和祖父的身材差不多,一米五五的身高使他骑在马上显得不是很高大,这次李倧拨付给他的兵力是一万八千人,在他看来这些士兵的战斗力虽然不太高,但是对付倭寇应该绰绰有余。
“启禀大人,根据前线的情报,倭寇现在在骊州一带活动,很可能要继续北上。”斥候来到李在熙面前说道。
李在熙被吓了一跳,他昨天得到的情报上说倭寇离骊州还有很远,这才一天怎么就杀到骊州了,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