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潜艇编队安全通过海峡,德国海军总部曾预先向南大西洋派出了由海洋探险船“法兰克福”号和油船“拉篮”号组成的勘察队。海洋探险船还为每艘潜艇带去了预备艇员。潜艇和勘察船队通过无线电联络密切协同强行渡过海峡。
德雷克海峡给潜艇兵们留下难忘印象,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也没有白过。通过这里时,两艘排水量超过5000吨的庞然大物在70米深的水下被强大的海流冲得东摇西晃,就好象在2―3级风浪中进行水上航行似的。
1966年3月26曰,两艘德联海军核潜艇抵达东京湾,按照计划对曰本进行访问,同时宣告环球潜航圆满结束。这次潜航历时53天。航程25000海里。两艘核潜艇在潜航过程中对个别海区进行了水文调查,勘测了海底地形,开辟了新的航线。潜艇取得了组织水下远距超长波通信的经验。在远离本土海岸的南美洲合恩角,德联潜艇有史以来第1次在水下18米收到来自祖国的稳定信号。
当环球潜航结束的时刻,正值希特勒第9次元首选举胜利,再次出任德联最高领导人一职。因此德联上下大幅度报道,无疑令这次潜航更加引人注目。
德联海军编队环球潜航的成功对于中华帝国无疑是当头一棒。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基地和观测站的中华帝国及其盟国海军,竟然对这次潜航行动一无所知。由于这一疏忽,加上之前德联海军奥斯卡号核潜艇突然出现在中华帝国近海事件,令中华帝[***]方备受民众指责,担任帝国海军军令部长主管海上反潜的李成台将军被迫引咎辞职。
面对帝国国民们的恐慌,帝国国防部的一万多部电话都被打爆了。为了迅速平息民愤,中华帝国皇帝王晨浩提名梁应钦中将担任军令部长并主管海上反潜作战。
梁应钦将军是中华帝国海军二战期间的名将,在反潜作战方面经验丰富。他上任后,立即着手针对德联海军的核潜艇组建反潜部队。
上任前,梁应钦曾亲自前往圆明园向王晨浩请教应对策略。二人触膝长谈,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和经验。王晨浩根据他个人的战略想法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华帝国海军的反潜力量建设,给梁应钦指出了几个重点的反潜战略,这对梁应钦曰后成为令德联海军潜艇部队闻风丧胆的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梁应钦组建反潜部队,自然少不了用于反潜的各种巡洋舰、驱猎舰、猎潜艇和反潜飞机等武器平台了。中华帝国海军的传统反潜力量一直以水面舰艇、潜艇作为主要反潜武器,配合反潜飞机便可以了。这种反潜模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有效,但到了战后五六十年代以后便开始过时了。
突出表现在敌人的潜艇实现了核动力,下潜深度大幅度增加,静音能力也获得显著提高。传统的反潜驱逐舰、反潜巡洋舰和猎潜艇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锁定敌人的潜艇,但很多次演习当中,往往锁定敌人潜艇的时候,自身也会遭到敌潜艇发射的鱼雷攻击,几乎是两败俱伤或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局面。
但随着中华帝国在电子工业能力上的迅猛发展和技术提升之后,反潜设备得以小型化,反潜飞机可以携带更多的反潜侦搜设备和反潜武器进行巡逻。从空中攻击水面下的敌方潜艇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反潜机的巡逻范围广、速度快,另一方面敌人的潜艇普遍没有对空作战能力,因此反潜机可以毫无顾忌的出手攻击,反潜效果也就大幅度提升了。
梁应钦除了继续扩充传统的水面反潜战舰和水下猎潜艇的规模外,重点便放在反潜飞机的建设上面。这也是王晨浩给他指出的一条重要的反潜方向,还包括反潜直升机和反潜导弹在内等诸多的现代化反潜模式。
中华帝国海军在二战期间的鱼鹰一代Y-1水上反潜机由于载重小、速度慢、设备过时等因素,在梁应钦上台后便被强行退役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华帝国新一代的反潜巡逻机——鱼鹰二代Y-2。
鱼鹰二代反潜巡逻机相较于一代而言,机体采用飞马28型远程运输机设计,装有4台涡桨发动机,空重27吨,正常起飞重量51.2吨,最大起飞重量54.4吨,标准着陆重量47.1吨。最大平飞速度761公里每小时,经济巡航速度608公里每小时,低空巡逻速度381公里每小时,实用升限9625米,作战半径3800公里。
鱼鹰二代反潜机机头下部有大型雷达罩,尾部为磁探测器。三人控制驾驶舱,机身中部为作战舱,乘员10-12人,该型机机翼前后的机身下部为前后两个武器舱,可携带RGB-1、RGB-2、RGB-3声纳浮标,翼下有10个外挂点,能携带的反潜武器有:水雷、火箭、航空炸弹、深水炸弹、核深水炸弹、反潜鱼雷、照明弹、空对空导弹,哮天犬反舰导弹等。雷达对大型舰艇的探测距离达到550公里。
七十年代初,随着鱼鹰二代反潜巡逻机的闪亮登场,中华帝国海军的反潜力量极具飙升,一直沾沾自喜的德联海军核潜艇部队顿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当中。被中华帝国海军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姓的监视着,几乎无所遁形。一度令德联海军的核潜艇被禁止进行战略巡航任务,甚至被禁止出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