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营救行动的船队大多是从民间紧急征召来的各式船只,传统的海军强国总是能孕育出优秀的船长和海员,好不夸张的说,操作这些民用船只的海员,很多甚至比德意志海军的海兵更加有海航经验。从这也就能看出,英国海军绝对比德意志海军更加有战斗素质,这种素质就是英国人自信能战胜德国人的信心来源。
非常胸闷的说,英国人不会在意陆战是不是一直失败,德国就算是一直在英伦本土外的陆地一直战胜英国那也于事无补,那根本伤害不到英国人的自信心。一个民族的自信没有被摧毁,武力也就根本无法征服这个民族,因为他们还有东西能赐予凝聚力,赐予英国人凝聚力的不是个体,是海,大海,称霸大海的海军,组成强悍海军的所有海员。
日尔曼民族一直想找到可以凝聚民族自信心的关键,可惜,日尔曼的民族自信心凝聚得快,但也消散得快。很多次,这个民族的自信心被人为的建立起来了,民族的大部分成员崇拜某一个个体,相信这个个体能为民族争取足够的利益,大部分人团结在这个人的周围,狂热的、疯狂的坚信:他!能够带领日尔曼民族走向辉煌。
日尔曼民族绝对是一个崇拜领袖的民族,这个民族严谨刻板,具有与生俱来的服从性,这不全然是后天教育的成果,更多是的深埋日耳曼人潜意识里面的思想使然。就因为这样,这个民族容易偏执,胜利固然可喜,失败则轻易整体崩溃,像是在德皇一战战败之后,突然接收到自由意识的日耳曼人,他们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就过得浑浑噩噩,突然间没人告诉他们‘你们应该怎么做’,使得所有人变得迷茫,缺少奋斗目标,他们就像是一群海洋生物失去了领袖,变得连路该怎么走都不知道了。
这是一个极度需要精神领袖的民族,也因为这样,这个民族变得多灾多难,容易在某个人的带领下,整体走向崩溃的边沿。
特殊的环境下,社会的因素又让日耳曼人诞生了新的精神领袖。
为什么会说这一些?因为埃里希-雷德尔在思考,老人总是喜欢不断的思考,那能给一位带着期盼的老人带来希望。强烈的民族自豪和自尊感及一战战败后的民族复仇感是这位老人继续战斗下去的理由。这位老人坚信,有着雄兵利器的德国军人,有着先天的纪律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军人,还有着先进的军事理论为指导,能够造就出一支为民族崛起而在四处征战的军队。
埃里希-雷德尔奋斗半生,为的就是希望亲眼看见德意志能够在全体日尔曼人的努力下创造辉煌,属于日尔曼民族的辉煌。他的肩上背负着责任,这对一位老人来说,这个担子太重了,压得他喘不了气。
举目向外,整个航母编队的阵形成两个圆形,这也是现时航母编队最长用到的航行阵形,外围的舰只牢牢将两艘航母保卫在中间,圆形的阵形也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改变成‘人’字阵形或者楔形队型。埃里希-雷德尔的主力编队正以5海里的间距航行前进,到达指定位置之后,编队会进行变阵。
恶劣天气下的舰载机根本无法升空,使得航母的重要性大大的降低,航母编队的舰只构成也比较特殊,它不需要太强大的火力编制,这支编队的需要是高度灵活的机动性。
大型的舰只,比如战列舰都被安排进弗里克的战斗编队,弗里克直接负责对英国救援舰队展开正面的袭击,但是在这种天气下,弗里克的编队战斗力大大下降,因为战列舰失去了眼睛(舰载水面侦察机无法升空),根本无法有效的威胁到敌人的战舰,长距离火力无法发挥,战列舰本身就失去了作用,或许……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充当装甲舰吸引敌人的火力?
在这种条件下,重新编排舰队编制成了必要的事情,一些航速较快的舰只被重新划分编队,这些舰只将充当‘眼睛’,尽可能的靠近敌方的舰队,向后方报告敌人舰只的坐标。这种战术在各国经常被使用,也充分说明担任‘眼睛’的编队的危险程度,因为当你看见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已经发现了你,敌人第一个想法绝对是不惜代价的干掉‘眼睛’,然后再来探索主力舰队,谁能够在最短的有效时间内击沉、击伤最多对方的战舰,那就已经达到了作战目的。
恶劣的天气环境下,机会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