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的眼力应该没问题。什么时期的?”
“曼生壶。”
“什么?”余耀放下筷子,“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款儿都有?”
曼生壶,是紫砂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紫砂壶自明代开始出现,虽然也有不少能工巧匠,但境界一直不高。直到清代嘉庆年间,陈曼生在溧阳为官,结识了紫砂壶匠人杨彭年,紫砂壶艺术才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陈曼生,名叫陈鸿寿,号曼生。他不会制壶,却是书画和篆刻名家,而且很喜欢紫砂壶。
于是,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壶,珠联璧合。
陈曼生设计的紫砂壶具体有多少种款式存在争议,但有十八种款式流传最广,同时十八又是一个习惯性的吉祥数字,故此号称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的每一种款式,都有陈曼生亲自撰写的诗词文句与之相配。
同时,金石篆刻功底颇深的陈曼生还亲自捉刀,以刀代笔,在不少壶上刻下了这些诗词文句。这样的壶铭,使文化与壶艺产生了绝妙的契合。
从此以后,紫砂壶的创作就与文人之风密不可分了。壶上的诗词与书法,随壶流传,也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身价。
到了今天,曼生壶成了一个泛称,也包括后人依照曼生十八式制作的紫砂壶。
而真正的清代杨彭年制作、陈曼生刻铭的紫砂壶,在今天的拍卖会上,出现过一千多万的高价。
沈歌说沈重远准备入手,余耀自然不认为只是曼生壶的款式,所以才这么问。
“你自己看吧!”沈歌从手机里调出了几张照片。
这是一把紫泥的合斗壶。
合斗壶是曼生十八式的一款,主体如同两个斗倒扣在一起。
现在很少见到“斗”这种器具了,四棱,横截面是正方形,但一头大一头小,竖截面是梯形。如果作为计量单位,一斗是十升,斗是升的十倍,才有所谓的“升米恩,斗米仇”。
壶身刻有行书铭文: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壶底印铭“阿曼陀室”,壶盖印铭“彭年”,都是小篆。
不管是形制,还是刻铭印铭,都能和传世图谱对起来。当然了,就算不是真品,是高仿,也不可能在这些关键地方出问题。
从图片上看,包浆也显得十分厚重。
“你怎么拍了这么详细的照片?”余耀一边看一边问。
“我看货主不太地道。”沈歌直接说道,“这个人是我爷爷沪海一个老朋友的外甥,那个老朋友已经去世了。”
“人地不地道不重要,关键是东西地不地道。他说是清代真品?”
“对,开价八百万。”
“看来是还没成交了?”
“我爷爷说要考虑几天。”
“这么说,沈老觉得有疑问?”
“拿不准。所以我问问你懂不懂啊!”
“你这纯粹多此一举,沈老要是想让我参谋,直接找我不就是了?”
“他倒是提过一嘴,朋友里边少有真正懂紫砂壶的,还说不知道你懂不懂。他这就是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直接问你!我这不是替他不耻下问了么?”
“哪有自己说不耻下问的?”余耀点了点照片,“光看照片,看不出什么来,这东西非得上手不行。”
“那你就帮个忙吧?我看那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余耀白她一眼,“冲沈老,本来是没问题的。但你好像看我也不是好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