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时间里,鉴于蜀汉已经达成初步战略目标:拿下陇西和凉州。所以深恐蜀汉会随时撤军,由此晋国洛阳中军会大举南下的丁奉,驱使着吴军轮番而不间歇的对着合肥城塞展开了强力的攻击。
此时晋国扬州军团的新任指挥官卫灌卫伯玉并没有在合肥城塞里。不是他胆小不愿身处险地,而是实在没赶上。
晋国朝廷这边四月五日接到东吴即将进犯的报告,然后才向身在幽州的卫灌发出调令。等他赶到寿春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上旬。更南边的合肥城塞已经被丁奉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也只能是把寿春作为自己的指挥部,艰难的应对东吴此次的进攻。
丁奉这边,是十五万吴军。其中无难、解烦、绕帐三军齐出,总数高达两万人。剩下的十三万人中,吴帝国的国家士兵有九万人。江东世家的私兵加起来有四万人。
卫灌这边,晋国扬州兵团有八万人。基本算是经年老兵,战斗力还算不俗。此外徐州支援了两万人,不过这两万人上个月还是在田里劳作的农夫,所以战斗力啥的根本不能指望。最后就是洛阳朝廷咬牙切齿支援的一万中军。这一万中军,全部都是骑兵。指挥官是年仅二十一岁的孟观孟叔时。
和东吴十五万大军猬集在合肥城下不同。卫灌手里这十一万人,分布得可有点散。
寿春,是晋国在淮南的第一重镇,驻军五万(含徐州支援的两万新兵)。
寿春以南六十里,是成德县。这个县的旁边,是一个巨大的湖泊(芍陂湖)以及一条水流平缓的河流(后世大名鼎鼎的淝水)。这里是晋国扬州水军的集结部。当然,由于晋国此时在扬州连长江的边都没有摸到,所以这扬州水军的规模极小,只有战舰二三十艘、两千余人,基本只是一个水军种子,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成德往南再走近百里,就是合肥城塞。这里的驻军也有三万。
合肥以东二十余里,是浚遒县。这里也有一万七八千的晋军驻守,这支军队的司令官是桓颢。
合肥以西八十里,是六安县。孟观率领的一万洛阳骑兵暂时屯驻在这里。
简单的来说,晋国在扬州的方略很清晰:以合肥为磨盘,消磨吴军的锐气和血肉。待得吴军精疲力竭的时候,东、西、北三面的晋军就会合围过来,对吴军展开决战。
这是数十年来,曹魏面对东吴对合肥的进犯,一直所采用的方法。晋国当然也是承袭这一套路。
方法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被困在合肥城塞里的士兵和将领们来说。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此时坐守合肥城塞的晋国守将是蒋班和焦彝。
这两位原先是诸葛诞的部下。毌丘俭发动寿春二叛的时候,他们跟随诸葛诞对毌丘俭补刀。蒋班还在这场战役中斩杀了前来支援毌丘俭的东吴名将留赞。后来毌丘俭覆灭,诸葛诞坐镇扬州后又发动寿春三叛。这两位劝诸葛诞说:现在寿春这些士兵的家眷都在北方,东吴的孙綝根本就没能力和志向。是靠不住的。所以明公你要成事,唯一的希望就是趁着现在士气还有一点,主动向北方出击。死中求活,若是能胜个一两场,或许局面还有可为。
结果诸葛诞根本不敢主动出击,反而怀疑他们两个想阵前倒戈(压力太大,疑心病自然要犯,此乃人之常情),想要杀了他们。于是二人被迫翻出寿春城墙向司马昭投降。
这两位到底是经年宿将,能力还是有的。而且司马昭是连文鸯都能容忍的人,又怎么会容不下他们呢。所以非常痛快的接受了他们的投降。此后这两人就继续留在淮南。在卫灌南下接手指挥权之前,琅琊王司马伷把他们两人安排在了扬州第一线,担任合肥城塞的守将。
之所以敢这么做,当然是不怕这二位投降东吴:作为会稽大族,留家现在在东吴朝堂上的话语权还是不错的。而诸葛诞的小儿子诸葛靓这会可是东吴的名号将军。他们敢投降东吴?除了留在晋国的三族被夷灭之外,他们自己也活不了啊。
因为不敢降,所以虽然被打得很惨,但两个人还得尽力的安抚、鼓励守城将士,竭尽全力的防守。但不管两人怎么努力,到底城外的吴军五倍于他们。所以他们除了依城防守外完全没有任何反击的念头。
而且随着围城时间越来越久,得到大量尸体滋养的蚊虫越来越多。不可避免的城内的士兵或多或少染上了各种各样的疾病。别看合肥城内阵亡数量只有三千多,但因为疟疾倒下无法上阵的士兵就接近一万!
城外的丁奉军当然也会收到蚊虫的骚扰,但人家是驻守在城外啊。兵力分布的密度比起城内低了太多。所以丁奉那边因为疾病的减员反而只有三千多人。
再这么下去,合肥的士兵不是战死,就是全部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