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377 马良兄弟</h1>
门外栅栏稀稀落落,小草房歪歪斜斜,看似风一吹就会倒塌,王宝玉彻底失望了,住在这种地方的人,手中肯定没有神笔,一定不是那个神笔马良。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再仔细一听,似乎里面只有两个人,一个在教,一个在读,教的声音比读的声音更大。
“季常可在?”诸葛亮高声喊了一句,屋内的声音戛然而止,随后,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了出来,长相一般,穿着普通。和实际年龄不符合的是,额头长着两道醒目的白眉毛,手里还拎着一只大毛笔,正是马良。
诸葛亮报上了姓名,又介绍了王宝玉和范金强,马良躬身施礼,将诸葛亮等人请进了草庐中。
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也连忙过来见礼,鼻眼之处和马良有相似之处,个头倒是比马良高上一大截,应该是亲戚关系。等报上姓名,原来正是马良的小弟,马谡马幼常。
痛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人几乎无人不知马谡这个名字,几乎成为了言过其实的一个代名词。
不过,马谡看起来倒是一幅很精明的样子,人也长得比马良帅气。虽然年轻,但是腰板挺直,目光精锐,身居寒室,见到贵客依然不卑不亢,显示其人十分自信。
小屋实在简陋,四周堆满了书籍,斑驳的案台上,放着一些零散的竹简,上面的墨迹未干,显然马谡正在上面学习。而对面则有一块石板,上面写着很多字,马良正在教弟弟学习文化知识。
“孔明先生,寒舍简陋,多有不周!”马良歉意的说道,请诸葛亮到屋内唯一的蒲团上坐下。
“我在南阳之时,也似先生如今境况。”诸葛亮深有同感,缓缓盘膝坐下。
一句话拉近了两人的关系,马良就坐在对面的地上,像是和朋友叙家常一般,缓缓说道:“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其余兄弟各奔他乡,唯有我与舍弟相依为命。”
“先生博古通今,当下不可多得的大才,为何屈身于此?”诸葛亮问道。
“唉,非我马良清高,当今乱世,并无贤君可辅。”马良道。
“我奉皇叔之命,前来请先生出山相助。”诸葛亮道。
马良沉默半晌,一看这光景,诸葛亮的心凉了半截。果不其然,马良终于开口,不情愿的说道:“刘皇叔当世豪杰无疑,天下归附者甚多,季常年纪尚且,难以堪当重任。”
“此语怕不是先生心声?可否如实说来,亮自不会为难先生。”诸葛亮恳切的说道。
马良又想了想,直言道:“刘皇叔其人太过重义,必为此事所累。”
马良的意思很简单,他也没看好刘备,认为刘备必会因为哥们义气而误事儿。王宝玉可是刘备结义不久的四弟,一听这话就有点不高兴,不满的插口道:“马良先生,你都混成这幅样子,咋还挑挑拣拣的?人活在世上,谁还没几个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讲义气才是大丈夫。”
马谡立刻看向王宝玉,眼神之中倒有几分赞许。但是马良就不同了,白眉毛一挑,不悦的沉声道:“义字亦有分别,小义必为私,大义者方为上。马良宁可困死在此,也绝不会贪慕虚荣,因私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