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等当时只想着整肃两京官场,并没有顾虑其他,不妥之处还望皇上恕罪。”随后,赵南星和孙玮跪了下去向天启皇帝请罪,两人当时只顾着对付齐楚浙等派系的关系,并没有把事情考虑周全。
其实,此次京察的局势到后来已经有些失控,赵南星和孙玮无法掌控住局面,毕竟东林党激进派官员不止他们俩。
这就使得被弹劾的两京官员的人数越来越多,东林党的那些激进派官员想要趁此机会一举打垮朝堂上的政敌,结果使得被弹劾的两京官员的人数达到了三百三十八名之多,超过了大明立国以来的历次京察。
李宏宇正是抓住了东林党激进派急功近利的心思,从弹劾的人数上发动了反击,毕竟后世之人无法得知天启朝百姓生活的好坏,届时毕竟根据一些史料进行推断。
试想一下,天启朝的第一次京察所弹劾的官员就已经超过了大明历朝,有那么多贪官污吏的话百姓的日子又岂能好过得了?
如此一来的话,天启皇帝岂不是成为了治国无方的昏君了,而且天启朝的文武百官也随之成为了贪婪无能、尸位素餐的人。
可以说,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东林党所主持的这次京察可谓伤人伤己,把自己也给装了进去,告诉后世之人天启朝的官场有多么得混乱不堪、黑暗腐败。
“皇上,赵大人和孙大人一心为公,为了京察的事情呕心沥血、日夜不眠,为的就是使我大明吏治清明,国泰民安,他们只是尽职尽责而已,望皇上明察。”
就在东林党的官员们感到事情变得棘手时,左光斗向天启皇帝一躬身,义正词严地高声说道。
“皇上,对朝中那些奸佞之臣就要痛下刮骨疗伤之心,去浊扬清方能国泰民安!”随后,杨涟也开口表达了对赵南星和孙玮的支持。
“皇上,为了大明朝政能有欣欣向荣之景,皇上一定不能对那些奸佞之臣心怀仁慈,要将其一网打尽,方能再现我大明盛世!”
大殿上其余东林党的官员相继回过神来,纷纷向天启皇帝表明了整肃吏治的重要,以此来声援赵南星和孙玮。
“皇上,他们这是排除异己,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与皇上的声誉于不顾,让后世之人如何看待我朝的吏治?如何看待皇上的治国?”
齐楚浙等派系的官员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李宏宇可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击由头,因此纷纷向天启皇帝进言,痛斥东林党在此次京察的胡作非为,希望天启皇帝能彻查此事。
随着东林党与齐楚浙等派系官员的争相进言,大殿上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嗡嗡嗡地犹如在菜市场般,一些临近而立的东林党和齐楚浙等派系的官员甚至开始出现推搡和谩骂,这使得现场的局势变得混乱和紧张起来。
立在大殿另一侧的勋贵武臣们饶有兴致地望着现场的这场好戏,私下里低声议论着,土木堡之战后,原本与文官集团平起平坐共掌朝政的勋贵集团逐渐趋于没落,以至于被文官集团死死地压制住,连外出打仗都要由文官集团。
因此,大明的那些勋贵武臣们自然愿意看见文官集团各派系之间斗个你死我活,虽然这并不能使得勋贵集团重新崛起,但至少能出一口胸中的闷气,从文官集团那里夺回一些利益。
李宏宇和叶向高等大明的辅臣、内阁阁员和六部尚书这样的朝廷重臣没有参与这场争辩,他们可是大明官场最顶级的存在,自然要顾着身份,岂能像大殿上的那些官员那样不顾斯文地争吵不休?
作为此次大殿骚动的“始作俑者”,李宏宇神色严肃地立在那里,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一出手就打中了东林党的要害,使得东林党的官员们不得不仓皇应对。
“启禀皇上,此次京察被弹劾之人有所遗漏,少傅、太子太师、左春坊大学士李宏宇已然触犯了大明的律法纲纪,可赵尚书和孙左都御史有所顾忌,并没有将其姓名上报,臣认为此举有失公允!”
就在大殿上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火爆的时候,一名御史忽然快步走到了大殿前方,向微微皱着眉头的天启皇帝一躬身高声说道。
刷的一下,原本嘈杂的大殿顷刻之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诧异地望着那名御史,万万想不到他竟然在这种场合弹劾李宏宇。
要知道李宏宇可谓是大明洁身自好的典范,既不结党又不营私,所谓的楚党还是外界按照地域给其贴的标签,平日里为了大明兢兢业业,出生入死,确实没什么把柄。
再者说了,李宏宇是天启皇帝面前的第一红人,天启皇帝就是他的后台,谁吃饱了撑的去找李宏宇的麻烦,那样的话岂不是自讨苦吃!
对于那名弹劾李宏宇身份的御史,现场众臣很快就认了出来,是山西道的监察御史张宏,东林党中的激进派成员,是协助赵南星和孙玮进行两京京察的官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