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432章 商界开始改变</h1>
“卖报卖报,朝廷正式确认,将于今年三月出兵四十万北击蒙古,此乃我朝自成祖以来,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
“卖报,本次出征东路军指挥,辽东总兵杜松大帅接受本报专访,兵力配置、部队新式装备,尽在本报详细报道!”
1620年2月25日清晨,松江府华亭县。
在这座县城的东端,有一大片青瓦白墙的连片屋舍。虽然但从外面看起来,这片屋舍显得朴实无华。但你架不住他覆盖的范围实在是太大:整个县城东部的很大一部分,都被这片院落给占据了。
在这片原本风格统一、起伏有致,整体极为协调的院落里。现在,却在院墙内突兀的立起了一根大约三十余米高的高塔:塔身虽然用油漆刷出了木纹的感觉,但实际上,这就是一座钢筋水泥土的新式建筑。
最近这些年,大明大江南北的富豪们,都开始在自己的园子里修建类似的高塔:高塔的顶部其实是个巨大的封闭式水池。通过杠杆机械原理,把下面的水抽上去,然后再通过水管接到卧室里,从而实现洗手、做饭、如厕乃至夏天沐浴的自来水化。
此刻,迎着清晨的薄雾,这一片园林的主人,徐元佐,正站在这座高塔上,俯瞰着刚刚苏醒的华亭县城——这是徐元佐近些年来最喜欢做的事情。
听着高塔下,街面上报童清脆的叫喊,徐元佐嘴角不自觉的扯出了一个冷笑。
因为他知道:别看报刊上说的轰轰烈烈,其实这会儿九边重镇的丘八们,已经是生不如死哪。
皇上这次发令征讨蒙古,是在生撕暹罗,吞并朝鲜,肢解日本后做出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此时皇上的威望正隆,全国上下,无论文武,都不敢炸刺儿。
然后皇上说这次北征、西征,是大明全线对蒙古各部作战,所以九边重镇的所有战兵全部都要上阵。当然哪,战兵这个东西,不是各个军镇的将领说多少就是多少,而是必须经过朝廷的兵部、户部、都察院派出的官员审核后才算数。
这审核标准是什么呢?简单,步兵举五十公斤的哑铃,来回抓举成功五次。弓兵要能连续拉开一石弓三次。骑兵嘛,骑上马,迅速奔驰二十里即可。如果这些你都达不到,那,在18分钟内完成5000米跑也行。
但是,徐元佐知道,就这么个标准。九边重镇号称四十万战兵,最近几个月的三部联合考核下来,估计连十万达标的都没能凑出来。最惨的是京营和腾骧四卫:号称十万中军啊,连一万达标的都没有!
想起自己去北京开会那会儿,有些武将对此还不以为然——大家都是这么差嘛,我的部队还算好的了。徐元佐就不由得笑得更明显了:皇上从做太孙开始,做得那么多事情,哪件事情是吃饱了没事干的无聊之举?这不都是饱含深意的么?
什么深意呢?第一步,把九边重镇以及北京能打的士兵挑出来,整编到一起拉出去打蒙古。第二步,在打蒙古的过程中,把这些士兵进行整合,让新军十镇的军官去统帅他们,把他们和那些贪腐将领剥离。第三步,打完了蒙古回来,以大胜之威,进行彻底的军改!
作为徐阶的后人,虽然徐家这些年缺少高官。但到底家学渊源在这里:徐元佐非常清楚,别看九边重镇四十万战兵被淘汰了三十万,但和南方的三十万战兵比起来,已经是难得的精锐了。等北边的军改完成,南边的军改自然不废吹灰之力。
如此一来,皇上彻底掌握了全国的兵权,国家获得了强有力的战斗部队,户部的负担将极大的减缓——这都是好事。而受损的是谁呢?不就是那些已经地主老财化的军镇将领吗?
“哧溜溜~”仰头又喝了一口,徐元佐感觉手中杯子里的牛奶温度已经有些不够了。然后他整了整衣服,准备下塔。
刚走到楼梯口的时候,却看到自己的嫡孙徐本固爬了上来。
“拜见祖父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