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平一时咽也不是,吐也不是,心里苦哈哈,不是你让我们动筷子的吗,合着得光动筷子不动嘴啊,这也太强人所难了。
范闲帮他分担了一部分火力,抠抠脑袋,说:“陛下,我这么叫,恐怕不合适吧!”
“没事,你脸皮厚。”庆帝随意地说着,这会儿也拿起筷子,夹了两根小菜尝尝,“范尚书昨日请辞了,要回儋州,朕也很久没有去看望过姆妈,打算一道去看看,顺便祭天。”
“父皇,京都不就有庆庙吗?”李承平嘴快,儋州那个地方对他来说就是极偏远蛮荒之地,像是另一个世界。
李承泽为他解释道:“东海之滨有座大东山,你知道的那个西郊的祭庙叫小东山,只是一座小山丘,一些民间神仙在那里也享受着供奉,有些名气,但和大东山一比便相形见绌了。父皇当年北伐将这片地方打下来后,便在大东山上修建了另一座比京中宏大上数倍的祭庙,如今依然香火不断。”
据说大东山一面是青,一面是白,两面用这种绝然不同的颜色点缀天地,就像是一块由绿转淡的翡翠,美丽至极。当然它最出名的除了不世之景,还有这座山里出产的世上最完美的玉石。庆国在此处修建庙宇,严禁开采玉石,所以东山之玉,如今在市面上只有存货,价钱能吓死人。
庆帝难得表示赞赏:“你知道得不少。”
“父皇的威严,儿臣必定是要铭记于心的。”李承泽保持着脸上完美的笑容,“只是这好端端的,父皇为何不远万里去祭天?”
庆帝叹了一口气。
重点来了。范闲心里也叹了一口气,名为祭天,实则是要将自己的儿子逼上梁山。
“门下中书弹劾太子失徳,今日都察院也递了折子上来。”庆帝稀松平常地说着,“太子,大臣们都说你受了先皇后的影响,德不配位,难承大统,你说朕该当如何?”
这一出其实很简单。
对太子的舆论攻势在前,七大路总督上书在后,再觅些臣子出来指责太子失德,不堪继国,最后皇帝左右为难,亲赴大庙祭天,承天之命,继而废储。
而他把全部子嗣都聚集在此,就是要告诉他们,那个位子要动一动了,从现在开始,不论是谁,机会均等,嫡出也好,庶出也罢,明面上的皇子也好,背地里的私生子也罢,都一样,谁都可以争一争,谁都可以斗一斗,动静闹得越大越好,血流成河也没关系。
太子的脸是白的,但他对这个结果似乎并不惊讶,皇帝的怒火永远不会过去,要他付出代价。
“你猜李承乾会动手吗?”
李承泽问范闲。
“会。”范闲摇了摇头,“他已经没什么好怕的了。”
李云睿也许早已料到这一出,离京前就把君山会的势力给了李承乾,京中还有秦家对皇帝要其背锅不满,他有充分发动哗变的条件。没有皇后,没有东宫之位,没有李云睿,他再没什么好失去的了。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么个理儿。而皇帝,若想名正言顺废储,光靠祭天堵不住悠悠众口,逆反皇子恰好是最到位的理由。
只是这一次,未必会像皇帝想的那么如意可以一石二鸟。大东山上,一没有五竹叔在养伤,二是苦荷和四顾剑都已经知道庆帝的底牌,他才是大宗师,洪四庠不过是个幌子。加上叶流云,正经的二对二,想必也不会输到哪里去。
想到这里,范闲轻松地笑了笑,提议道:“要不要趁着陛下去儋州,咱俩溜出京去玩一趟?”
“去哪儿?”
“你想去哪儿?”
江南大理北齐上京东夷西胡他哪里都想去,要不是皇帝去了儋州,李承泽也想看看遥远的东海之滨。
“先去东夷城吧。”李承泽说,“看看那棵树还在不在。”
范闲冲他扬了扬眉,笑说那棵大青树比我俩的年纪还大两圈,住在树下的蚂蚁都换了几十茬了。他说你要不要去向淑妃娘娘告个别。
李承泽摇摇头,告别是为了不再相见。
范闲听他这么说,低头看了一会儿自己的脚尖,见他突然有些沉郁,李承泽拉了拉他臂弯。
“怎么了?”
像一年以前,在林相府外,范闲带着浓重倦意的目光同他四目相抵,那时候他读不懂其中深意。李承泽又毫无遗漏地被刺痛了,他很抱歉。
他说范闲,我不会再和你告别了。
第二十三章二十三、
他们晚了皇帝几天出发,身边没有带任何人,也没有从淆山绕道,而是从胶州通过海路直接越过儋州的海港,直达东夷。在船上,隔着缭绕的烟雾,他们远远地瞧见了大东山。青白两隔,巍峨雄丽,果然鬼斧神工。
范闲站在甲板上,指着大东山北面的那一从看不真切的丛山峻岭,说那是儋州城的最北边,高百尺的悬崖峭壁,他小时候常被五竹叔拿着根铁钎赶得在悬崖上奔命,那时候他才五岁。
“难怪整天跟只窜天猴似的。”吹着咸湿的海风,李承泽心境开阔,他没见过海,不知道海里面也可以生出山,这出海的船也和京都的画舫差别很大,船上来来往往都是带着货物的走商,没有谁有闲情逸致和他们一道看风景。
他听着范闲说小时候的棍棒教育,好奇只闻其事不见其人的五竹叔到底是什么人,既然是范闲最亲近的人,怎么从来不曾在身边见过。
“五竹叔是鉴查院的第一任提司,后来我娘死了,五竹叔也失忆了,当年就是五竹叔带着我杀出太平别院回到儋州,他把箱子留给我,人现在该是在神庙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