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四百八十七章 报童卖报</h1>
初春的上海街头依旧寒气逼人,来往匆匆的人们大多还穿着厚厚的外套,往外呼出一口气还能看见阵阵白雾。
“卖报,卖报,昨日陛下发布圣谕,重申帝国坚持工业发展之决心!”一个穿着草鞋,穿着单薄布衣的报童手里拿着一大叠报纸,腰间的布袋里还有厚厚一大堆的报纸。身上的一副虽然单薄,还打了不少补丁,但是却洗的极为干净,洗得发白的衣服和那双草鞋虽然抵不住早上的寒气,但是却看起来比较清爽。
他站在十字街头,一边用手扬着手中的报纸,一边用稚嫩的声音叫喊着。
“先生,来份报纸吧,只要一分钱!”报童举着报纸,靠近了一个衣着光鲜的中年人。
那中年人略微扫了一眼报童手中的报纸,见报纸上头写的‘商贸公报’后,当即就是停下了脚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印着‘一分’的纸币零钱。
“来一份!”中年人说了声后,就是把钱递了过去。
报童当即就是面露喜色,这是他今天卖出去的第一份报纸,把手中的商贸公报递过去后,小心的接过那一分的纸币,然后才是转身走向另外一个衣着不错,还手提藤制公文包的年轻男子。
口中还喊着出发卖报之前,那些报刊的人口述教他们学的口号,因为他不识字,不仅仅是他,大部分报童都不识字,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今天的报纸上说了什么,估计他还不知报纸上的内容。
“卖报,卖报,昨日陛下在上海行宫举行皇家宴会,大量官商出席!”
他一边一边得喊着。手中的报纸也是很快卖掉了,再看看在街口对面另外一个叫苏松商报,华林报的报童还有一大堆报纸。他不由自己地露出了笑容,好在今天在拿来的都是卖商贸公报。这商贸公报虽然平时不好卖,虽然刊登的都是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政治时事以及工商事务,并没有和上海的其他几家报纸那样,还会刊登乱七八糟的趣闻,八卦之类的。
所以平日里这商贸公报不好卖,因为除了那些关心时局,商业信息的人外,普通人基本不会看。但是那些关注商贸公报的人普遍都是上流社会的人,官员,商人,他们大多会选择直接按月,按年订购,很少会直接到街上买报看。
因此平时里,他也是很少拿这商贸公报来卖,因为卖不出去,虽说卖不出去的报纸都可以退货,但白白浪费时间也不是什么好吃。卖不出去就没钱,有可能晚上就得饿肚子了。
但是每当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商贸公报总是最好卖的一份报纸。比如去年的时候,帝国派遣了军舰炮击日`本下关炮台,消息传回国内的时候,商贸公报第一个刊登了这个消息,而当天商贸公报是卖断货,甚至不得不紧急加印,其发行量达到了历史以来的一万五千份,要知道这可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报啊,每天发行一万五千份。这个数据可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早年帝国对于报业是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能否办报基本取决于当地的官员的态度。比如上海就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很早就有了报纸。但是一河之隔的南通却是不允许办报。
后来在1860年的时候,帝国正式颁发了报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民间筹办报社,但是要筹办报社需要的手续非常繁杂,而且对申请人的要求相当高,首先是资本要求,另外是对报社的老板,以及编辑都必须经过申请并核准,任何有不当想法以及言论的人都是不能参与报业的。
此外因为帝国报业法律规定,公开发行的报纸在正式发售之前,必须提前送审,而考虑到国家雇员也不可能出那么多人天天晚上给你审核明天的报纸,所以各地方虽然准许办报,不过一般都是只允许办周报甚至月刊,至于要想办日报,其申请难度相当大,就算是偌大的上海,也只有区区五份日报,分别是‘上海商报’‘商贸公报’‘苏松商报’‘华林报’‘上海晚报’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家日报里,有两份都是由皇家资产管理处控股,其中商贸公报创立于1854年,在林哲亲自指示下成立,这份报纸一开始还刊登一些趣闻八卦信息,但是后来皇室产业中的皇家银行和英资的信德洋行又是合作成立了一家报纸,是为上海商报,而上海商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
所以那时候开始,商贸公报就是转型了非常纯粹的政治,工商业的报纸,主要刊登一些政治信息和商业信息。
虽然这份报纸和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不过却是江南地区中高级官员、商人们必看的一份报纸,因为上头会及时刊登一些政治信息,比如高级官员的履新,中央或者某地方省份出台了什么政策。
整个上海就五份日报,不过同时还有着三十几份周报、月刊,如果平均下来的话,每天整个上海要发行大概八万份报纸,除了在上海本地消化外,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会送往上海周边地区,甚至是送到浙江,京师甚至湖北那边去。
每天的定期蒸汽客轮航班上,除了搭载旅客外,还会携带大量信件以及报纸。
这几年不仅仅是上海,其他地方也是涌现了大量的报社,基本上大型城市都会有一家日报以及若干周报,月报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