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获得胜利!
和他有着同样压力的还有法国统帅葛罗,吴淞之战的失利额尔金伯爵固然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作为联军中法军的统帅,葛罗的压力自然也是不小的。
这两个不愿意在吴淞之战失败后就灰溜溜的回欧洲丢人现眼的统帅费劲了心思,一心想要翻盘,同时还得敢在国内派遣来接替他们的人抵达之前获得胜利。
而这就是英法联军在增援刚抵达的时候。就着急发起第二**规模行动的原因之一。
联军之所以着急的发动进攻,一方面是额尔金伯爵和葛罗的个人意愿因素,另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首先是军费的压力,这维持一场战争的花销可不小,好几万士兵,几百艘船只每一天的花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英国和法国不会让前线的部队无限制的拖延下去。
其次作为这一场战争的主要赞助者以及参与方东印度公司,他们的压力也是非常庞大,东印度公司为这场战争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以及船只,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承担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战争费用,这对于正在深陷印度起义的东印度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这能够尽快结束对华作战的话,东印度公司就能够更快的把兵力抽调回去用于镇压印度起义,从而维持已经岌岌可危的印度殖民政权。
多方面的因素加起来,就是导致了联军不愿意拖得太久,所以才会在增援抵达后不久就是发动了第二轮总攻。
而在发动进攻之战,他们也是为了进攻吴淞炮台还是直接西进南京发生了分歧,有人说必须攻克吴淞炮台,占据上海后,再出兵南京,也有人认为吴淞炮台太能攻打,就算是能够攻打下来估计也是会死伤惨重,再说了联军现在已经攻占了广州,但是中华帝国依旧没屈服,现在就算拿下了上海估计中华军也会把战争继续下去。
这样。损耗大量兵力攻克吴淞炮台还是否值得?
就算打下了吴淞炮台,但是联军如果伤亡较大的话,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力量继续向南京挺进,联军到上海也有好几个月了,对于中华军的情况也是大体知道,他们可是知道中华军不仅仅在吴淞炮台部署有重兵,在江阴、镇江和南京都还有着大量部队。
而参考吴淞炮台以及广州城内中华军的战斗力。大部分联军将领都是认为,没有两万人以上的兵力。是很难一路打到南京去从而获得战争胜利的。
也就是说如果在吴淞炮台折损太多的话,势必就要重新补充兵力,这样一来一回耽误的时间就更多了,而且一旦损失太大的话,到时候如何向国内交代?
争论到最后,还是额尔金伯爵和葛罗联合统一了意见,那就是先不去管吴淞炮台这个乌龟壳,绕过它直接进攻上海商贸区也是一样的,到时候甚至有可能把吴淞炮台里的守军给引诱出来。最后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从而击败中华军。
不过这样一来,也就是会脱离舰队的火力支援,不过额尔金伯爵等人并不在乎,因为他们已经决定抽调大量的水兵直接上岸参战,同时把船上一些容易拆卸下来的火炮也一股脑搬下来,如此就算没有了舰队的火炮支援,但是陆地作战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充分的火炮支援。
不过不管是打算进攻吴淞炮台还是打算绕过吴淞炮台。联军方面都是一致认为,必须先把距离联军营地大约六公里,布防于罗店方向的中华军第六军先打掉,就算不能全歼该部也需要把该部彻底击溃。
这样他们才能够获得一个稳定的前出通道,不管是南下还是西进或者北上才能成行。
因为如今罗店和吴淞炮台方向的中华军加在一起,是对联军呈现一种包围态势的。不管联军如何动作,它都先打破这个包围圈。
而这个包围圈中,吴淞炮台那边是个乌龟壳没法打,看来看去也就只有罗店方向的第六军弱一些。
只是现在的额尔金伯爵和葛罗等人还不知道,他们把第六军的阵地当成了突破口,注定会遇上他们以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
那就是后装步枪!
当代后装步枪并不算新鲜事,普鲁士陆军更是全面装备了后装步枪。另外欧洲各国、美国其实都有后装步枪陆续出现,甚至1855年的时候英国就是采购了几千支Sharps1855型步枪,但是因为漏气严重而被扔在仓库弃用。
后装枪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形成世界潮流,主要是目前的技术难以彻底解决漏气问题,目前现役的后装步枪中,德国的德莱赛步枪漏气相当严重,而且击针过长容易折断,哪怕是有着林哲干预的1858年型林德步枪,其漏气问题也是没有彻底解决,只是采用了橡胶垫来减缓漏气现象,射击一定次数后必须更换橡胶垫,不然的话就会发生严重的漏气事故。
除了技术原因外,也和各国的将领们对前装步枪抱有固执的好感有着一定关系,相当多将领是非常排斥后装步枪的,当德国人的德莱赛步枪在1864年的普丹战争后被广为人知的时候,不少将领依旧对后装步枪嗤之以鼻,甚至是强烈反对列装后装步枪的。
而现在,联军即将遇上的是全面采用了后装步枪的中华军第六军,他们比历史上丹麦人要提前六年品味后装步枪的恐怖!(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