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邓晋生夫妻一个在轧钢厂后勤办,一个在食堂上班,谁也离不开,只好让邓林胜来劝邓琳琅——兄妹两个只差两岁,关系一向是兄弟姐妹间最好的,邓林胜又跟袁劲松是同学,哪怕邓琳琅一时又犯倔不认哥哥,邓林胜也不至于无处安身。
只能说世事难料了。
邓林胜怀里突然多了一个孩子,来到小庄头后想的是以的如何安置,没心思听袁劲松说他发出最后一封信后这段时间,邓琳琅又做了哪些“过份”的事。
加之邓林胜没到耳聋眼花的岁数,知青点又有些刻意想叫他听到的声音,足以让邓林胜没对袁劲松提出的好好规劝邓琳琅发表意见,只说等自己见了邓琳琅再说。
邓琳琅听了之后真没忍住:“哥,你是咋跟袁劲松做上朋友,还把他天天往家里领的?”
如果不是出于对亲哥的信任,原身应该与袁劲松没啥交集吧——大院里的孩子们,两岁足以出现代沟,小孩子们是不大敢跟大孩子玩儿的。
邓林胜有些无奈的看着亲妹子:“咱们住一个大院,你原来不是说全大院数他长得顺眼吗?”
原身看他顺眼你就往家领,还真是个疼妹子的好哥哥。邓琳琅咋觉得,亲哥这脑袋里的坑不浅呢。
为了把亲哥脑子里的坑填平,邓琳琅也把原身插队两年如何受袁劲松“照顾”,以及为啥非得搬出知青点,其中袁劲松的突出作用,生产队与大队又是如何帮着她建房子一一说给邓林胜听。
好在客厅与卧室是分开的,否则邓林胜气得转圈的脚步声,一定会把孩子们吵醒,最后还得邓琳琅安慰他:“都已经过去了。我以后到大队部上工,比他们活轻松还挣得多,该眼红生气的不是我。”
邓林胜不只气袁劲松脸皮厚颠倒黑白,更气自己咋就拉不下面子早给妹子写信了解情况:“那我也得问问他,哪儿来的脸吃着你的东西,让你做最苦最累的活,还说是他在照顾你?”
邓琳琅觉得他没抓住主次:“你该问的是派出所。”
一句话把叙旧的气氛打破,兄妹两个第二天一人带一个孩子到了大队部。陈老实和郑春山看着如此奇怪的组合也是一惊,听邓琳琅说了她哥怀里孩子的来历,更觉得不可思议,都赞同邓琳琅的说法,认为应该到派出所问问情况。
陈老实最近一段时间对邓琳琅的观感好呀,好到直接让郑春山赶着牛车送四人到派出所。不想傍晚时分,几个人灰头土脸的回到前进大队:
派出所很认可邓琳琅的说法,承认让邓林胜一直留在永安代养孩子有难度,可邓林胜不是还有个妹妹在永安县插队吗,让她代养几天,民政上补贴一些粮食总行了吧?
邓琳琅知道这已经是杨金环写条子后最好的结果——派出所那个杨金环的熟人,一脸为难的带着几个人去县福利院实地看了,里面大部分是身有重疾的五保户,还有十来个有残疾的孩子,不分男女住在一间只升了一个小炉子的屋子里,连铺炕都没有,据说孩子们晚上就睡在沿三面墙铺着的麦秸上。
这种情况下,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做不出把孩子硬留下的举动,邓琳琅不得不跟邓林胜一起,把孩子重新带回小庄头。
“琳琅。”邓林胜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妹子:“这孩子一天没找到家人,我一个月给你寄十块钱做她的口粮钱。”他觉得自己只有这么一种办法可以弥补妹子。
邓琳琅并不与他客气:“还有工业票和布票,这孩子连件换洗衣裳都没有。”
邓林胜点头同意后,才想起爹娘让他给邓琳琅带的东西,忙找出来递给她:一百块钱、两丈布票还有二十斤粮票。
邓琳琅把粮票推给邓林胜:“家里都吃供应粮,林强、林和两个又在长身体的时候,粮食肯定不够吃,粮票你拿回去。”
“可你这一下又多了个孩子。”邓林胜越想自己越对不起妹子:“我以后少吃两口,总能把这孩子的口粮省出来。”
邓琳琅接受邓林胜每月寄钱,是提醒他和邓家人记住,这个孩子是她不得不替邓林胜接手的。如果要太多,邓家说不定会反感,给她以家里为借口,往出拿商城里的东西带来麻烦。
她又不缺粮食,让邓家人愧疚,可比让人觉得贪得无厌划算。
所以她再次拒绝邓林胜推过来的粮票,告诉他农村除了冬天外,想找点吃的比城里方便,有了邓林胜每月寄来的十块钱,她也可以买点高价粮。
“琳琅,”邓林胜听她提起高价粮,有些担心的说:“爹让我告诉你,可不敢再去黑市。要是让人抓住了,他想给你办招工或病退就难了。”
邓琳琅:“我暂时不会回城。”
邓林胜咋劝也没用,邓琳琅有现成的借口:她现在等于有两个孩子要带,她走了这两个孩子只有上福利院一途,因为知青返城是不能带孩子户口的。
想想亲眼看到福利院的环境,邓林胜劝说的话都咽到肚子里,更觉得对不起妹子了。
本想安静帮妹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袁劲松却忍不住来找邓林胜,他得跟邓林胜说说邓琳琅做的“好事”。不料邓林胜见面后的头一句就问:“袁劲松,这两年你真跟自己信里写的那样,用心照顾琳琅了吗?”
“林胜,你不知道,邓琳琅她……”袁劲松想过邓琳琅会对亲哥说自己两年来的遭遇,也打好了如何辩解的腹稿,想对邓林胜好好说说自己的苦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