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1 / 1)

这是山大爷种了一辈子地研究出来的道道儿。

大溪山生产队年年粮食都比其他生产队交得多,就是因为这个诀窍,这就是全村人的底气和骄傲!

每年交公粮,就是大溪村社员最牛气的日子了。

这样的大事儿能耽误吗?

不能啊。

于是全村男爷们儿立刻行动起来,家家户户开始从清空的沤肥坑,把茅房和猪圈牛棚里的粪倒到里面,加上村里树林子运来的烂树叶子一起开始沤肥。

家里媳妇们,老人们就在家里带孩子。

老姜家这边儿,家里有陈秀英三个儿媳妇,家里做饭刷锅干活儿喂鸡,照顾孩子的,也不算忙。

再说了,沈荷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是不能动弹,不能帮忙了。

这一冬天,她养身子养的还挺好,每天吃一个鸡蛋,只要腿不疼了,就坚持在院子里走走晒晒,每天泡药酒也喝药,锻炼上来了,身子骨就差不了多少了。

人舒坦了,身子好了,就想多动动。

儿媳妇忙碌的时候,沈荷也帮着做家务,像是扫扫地,洗洗碗,带带几个小豆丁还是可以的。

不过,黑娃儿真是个小调皮捣蛋大王,放假在家里呆不住,见天儿带着蛋娃儿往外跑。

沈荷也不惯着这俩小家伙儿,等好大儿们回来了,就慢条斯理把俩娃儿的事儿讲了下。

现在快开春了,村边的河滩子开始上涨,要是两个臭小子跑去耍,掉下去咋办?

家里人还能活下去?

于是,姜大兄弟几个就好好把俩小给拾掇了一顿。

等到俩小捂着痛麻麻的小屁股出来,立马老实了。

第21章

进入三月之后,春雨淅沥沥下了好几场。

不下雨的日子,外面的天气也很明媚。

村后矮山坡上的野菜就一茬一茬的开始往外冒。

地里的麦苗也长的绿油油的,大片大片的麦田从田垄上望过去,墨染一般的翠绿,看在村人的心里啊,大家伙儿都乐开了花。

春天麦子长的好,六月里收成就好。

收成好了,家里就有粮食吃,就能填饱肚子,日子就能过好,也有个盼头。

这样的生活对于朴实的庄户人家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这段时间,大溪村生产队发生了两件大事儿。

头一件就是前头公社领导说要下派到大溪村生产队的知青们终于来了。

是姜大和老书记带着村里的干部们开着村里的拖拉机去县里拉来村里的。

公社的社员领导视察了村里给知青们建的新房,房子是新的,炕是新盘的,就连院子里也有口老甜水井,知青们吃喝睡的问题都解决了,领导就很满意,背着手笑声朗朗在大家面前夸了大溪村公社好几回。

村里在公社面前有了面子,连带着对原本不待见的知青态度也好了不少。

这次来村里的知青一共十五个,九个青年六个姑娘,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都是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穿着绿色的中山装,背着绿色的挎包,男青年留着列宁头,女生梳着麻花辫,神采飞扬地唱着歌儿,像是一缕清新的春风,吹到了大溪山这个小山村。

乡村们对于知青们虽有好奇,却也没有那探究的心思。

大家伙儿都忙呢,男爷们儿继续忙着沤肥,再把沤好的农肥从沤肥坑里挖出来,用扁担挑着运田里去。

媳妇们儿的活儿也多了,除了要忙家务,还要去田里拔草。

另外一件事就是一年开头了,村里又从公社要了十来头小猪仔来,养在大队的猪圈里。

姜大是大队长,大溪村的田地又多,四五百亩地,一亩一亩的沤肥,沤肥的时候,也要带人去村口的河里担水,一担一担的挑到田里,这年头,大都靠人力干活,村里人都忙的团团转,哪有心思去看那热闹。

大人们忙,孩子们却有时间来看稀罕。

有热闹的地方就有老姜家的黑娃儿。

不过,这回黑娃儿是争得了沈荷的同意来看新鲜的。

奶奶都同意了,黑娃儿就颠颠儿领着蛋娃儿几个凑到知青点来,跟小伙伴们叽叽喳喳聊完天,心满意足回家了。

今个儿是星期天,老姜家静悄悄的。

陈秀英和吴凤都不在家。

自从村里从公社拉了一车小猪仔回来。

陈秀英就光荣上岗,和老支书家的大儿媳妇成了村里的猪仔饲养员。

比起整天在地里干活挣工分,养猪这个活计着实轻松不少。

村里就那十来头猪,陈秀英跟支书家的大儿媳妇割割猪草,拌拌猪食儿,只要把猪仔喂的饱饱的,肚子撑撑的,再把猪圈清扫一下,那工作就算完成啦。

一天还能拿十二个工分。

这个活儿贼拉好。

陈秀英跟支书家的儿媳妇得了这个好活儿,那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个大背篓相约到后山割猪草去。

前头还有人说酸话,眼看着陈秀英两个见天儿一大早就背着满满一大背篓猪草下来,又把村里的猪仔仔养的肥肥又壮壮,也都服气了。

看看人家,天还没亮呢,就起来上山割猪草,真是敬业啊。

别的不说,咱们是真服气!

于是,陈秀英就有事儿没事儿往猪圈里跑。

最新小说: 重生八零:肥妻逆袭记 重生1977大时代 黑柑橘 快穿小撩精:女配强撩病娇大反派 我不是贾贵 叶清心启 这是我们的战锤之旅 婆婆你怎么这样[年代] 穿成病弱师妹 穿成虐文女主后养了个大佬猫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