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卿,”坐在奉天殿东暖阁内的一张案几后面的朱慈烺,只是面无表情的打量着史可法,“你认为东虏会欣欣向荣?”
史可法是坐在一张椅子上和朱慈烺“独对”的,听见朱慈烺的问题,便点点头道:“陛下,臣在曲阜多时,日日都留意北地形势变化。以臣的观察,自东虏设立两绿旗,并且在山东、北直隶、山西、河南等地行计口授田之法开始,形势就日趋稳定,百姓也不再逃亡,农事逐渐恢复,各处义军也一天比一天困难。如果北伐在年内开始,应该还有相当的胜算,如果拖延上三五年,只怕就没有多少胜算了.......”
朱慈烺知道史可法观察到的是一个重启之后的初兴王朝日益兴旺的场景——人少、地多、利出二孔(耕战),各种复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都被一扫而光,一切都变得非常简便。
对于史可法这样的北方书生而言,这种简单和初兴的社会,恐怕比南明这里乱哄哄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更加理想吧?
“史卿,”朱慈烺道,“朕也想早日北定中原,收复旧都。但是北伐之战起码要动用三四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耗数年之功......交战一载所耗之粮,怕是就要以千万石计了吧?如果考虑到北地还有不少民众需要赈济,朝廷需要准备的粮食就更多了。”
三四十万大军本身一年所要耗费的粮食,就不下二百万石了(具体数目还要考虑到军中的牲口数目),如果没有水路可以转运粮食,而要依靠陆路或部分陆路,一年所需耗费的粮草在二百万石的基础上乘以五,也不见得能完全保障供应。
而这个数目的粮食,在湖广的粮食生产没有完全恢复之前,想要供上是比较困难的——并不是朝廷收不到那么多的粮食,而是很难结余出那么多的粮食。
“陛下,”史可法说,“臣所呈之奏章上已经写明了北伐方略......并不需要数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也不需要数年之功。只需要有一旅之师跨海据山海雄关,引东虏精兵壮士前往交战。臣等自可提精兵西上,沿河(黄河)而进,直取中州,再入山西,联兵代王,到时陛下再以国公之位延揽吴三桂还朝。东虏如何还敢盘踞燕京?北伐之业如何不能成功?”
史可法的计划听着似乎不错,有实现的可能——只要登陆辽西,取山海关的作战能够吸引多尔衮的主力前往。那么山东、淮北的军阀和南阳的唐王就能一起扫荡河南。河南到手后,山西的形势也一定会急剧变化,抗清义军一定会声势大涨。而缩在甘陕的吴三桂再趁机起兵反清,何愁大事不成?
“史卿,”朱慈烺问,“你们从山东、淮北出兵西进,需要多少粮食?多少民夫?多少牲口?你们能自行筹集多少?”
“陛下,”史可法道,“山东、淮北去岁粮食欠收,诸军都靠蕃薯充饥,百姓多有逃亡,的确非常困难。今年的春播情况不好,天气干旱少雨,估计还是会欠收,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需要官府放粮救荒了。所以诸军恐怕筹集不到多少粮草......不过民夫和牲口还是能筹集到一点的。”
朱慈烺低头想了想,又道:“今岁有湖北赎田米,也许还会有海关的关粮税运到。到冬季军田司应该就有富裕了......冬季之前,是凑不出什么粮食的。所以史卿可以先回去准备,等到秋天时再来,朕再和你议论北伐之事吧。”
虽然史可法的历史表现不大靠谱,不过朱慈烺却觉得他提出的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至少登陆辽西,攻占山海关没什么问题!
张煌言已经在觉华岛上经营了一年快两年,已经在岛上筑起了可以屯兵的城池,修建了大量的库房,还修筑了可供大量船只停靠的码头。
大军和粮草完全可以在今年的夏末顺风上岛,等冬季海面冰封后直接走着去宁远卫城......宁远卫城再坚固,也不是棱堡,抵挡不住十二磅红夷大炮的持续轰击。
宁远一旦陷落,多尔衮能不千里迢迢发兵来救?
哪怕不进行野战,也不坚守宁远,直接退回觉华岛,也不亏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