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秋燕拼命地摇晃脑袋,哽咽地开口,“没有!”
吴静香长叹一口气,从袖子里掏出一块干净的手帕,递给郑秋燕,一句话没有便走了。
她陪着师父到这郑家村生活了两年。
第一年,她足不出户,一天到晚,基本泡在郑家的祖宅里,翻阅各种典籍。
这个小学堂是他们师徒两建立的,不收钱,免费教授村里的孩子启蒙学习。
郑氏一族因为几十年前被灭满门,族人凋零,现在这个郑家村居住的人与郑文仲并无多大的关系,大都是很疏远的旁系或者邻村的人侨迁过来。
夏邑读书氛围浓厚,你随意走在田埂上,也会听那犁地的老叟哼上一两句子曰。
正是这种氛围,吴静香才萌生了想要在村子里办一个小学堂的念头。
以前的郑家村是有族学的,灭门一案之后便再也没有族学。
现在郑家村里的小孩子大都去镇上、县城读书识字。
吴静香的启蒙学堂收的都是一些小孩子,他们又的没到上学的年龄,家里的人送来这儿就当提前认得几个字,有的家里没钱,送来这儿就当识得几个大字。
村里的人看吴静香才十六岁还是一个女子,十分不看好她当先生,这么年轻的女子懂什么!
她能招来二三十个学生,一是村民冲着免费来的,二是看在郑文仲的面子上。
就算她一再强调她的学生男女都收,她也才收了五六个女孩为学生。
郑秋燕她已经十岁了,已经超出了启蒙学堂收学生的年龄。
可是当初这孩子为了能进学堂,竟然生生地跪在吴静香的门口求了几天,吴静香心软便答应了。
原以为自己收了一个勤奋好学,机具上进心的好学生,结果呢?
三天两头迟到,还有一天干脆不来上课,吴静香的好脾气都被磨没了。
她也曾了解到郑秋燕的家境情况,有些贫寒,还有个极具重男轻女的奶奶,她们家的杂活全都落在郑秋燕的肩膀上。
吴静香知道郑秋燕每天上学前都会熬一大锅猪食,等喂完家里的两头猪之后,她才可以才上学。
每天回去之后,又得挑水、洗衣、做饭。
吴静香知道她的不易,但也从来没有上过郑秋燕的家里,要求他们家里的人少派点活给郑秋燕,让她可以正常上学。
也许几十两银子就可以让郑秋燕从繁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一心向学。
可是吴静香没有这样做,也没有这样做的念头。
她已经比其他人幸运太多,至少可以坐在学堂里。
天底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女孩,没学可上。
这个年代的女子读书不是易事,没有绝对的恒心与毅力是走不下去的。
“静香姐,水田放水了!”
吴大牛欢呼道,“静香姐,我们快去田边,说不定有大鱼。”
等吴静香他们两人走到水田边时,周围已经有不少的村民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