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一起抬头问白善,“你要不要也给他们写两句?”
白善一时有些手痒,干脆挽了袖子道:“行,我也给他们写几张,回头放在一起往回寄。”
满宝一看白善给唐大人和杨大人都写了信,干脆也给杨县令写了一封,同样拜托他帮忙照看一下她家里,别让益州王的人发现他们家之类的话。
于是,半个时辰以后大吉收到了六封厚厚的信件,白善道:“叫人送回去,顺便看看祖母他们何时上京。”
大吉看了一下六封信,问道:“少爷,你们只给杨县令他们写信,不给家里写吗?”
三人一听,立即转身回书房,“你等一下,我们一会儿就好。”
大吉就站在书房外等,这一会儿便等了两刻钟,三人又拿了三封厚厚的信来一并塞进他手里,“麻烦你了大吉。”
大吉:……一点儿也不麻烦,反正不是他回家。
因为他们这样的信上写了不少机密的内容,所以是不可能通过驿站送回去的,万一他们就这么寸,刚好被人拆开检查呢?
所以大吉从前院选了一个人,让他明日套马启程回去送信。
写完了信,三人便闲了下来,满宝去给她的花花草草浇水,念念有词的道:“你们可要长得好看点儿,争气点儿,回头给我挣大钱。”
此时,皇帝也正在看他的几个儿子,他才检查完他们的功课,脸上不见半点笑容,正在训诫,“给你们请了这么好的先生,功课却做得一塌糊涂,你们就不能争气点儿吗?”
以太子为首的儿子们低下了头颅,皇帝很不高兴,正训得起劲儿,有宫人小心翼翼的进来,他这才停了音,问道:“何事?”
“陛下,太后宫里来人了,请陛下和殿下们一起过去用饭,说要吃个团圆饭。”
既然是团圆饭,显然刚入京的益州王一家子也在的。
皇帝慢条斯理的将儿子们的作业垒成一堆,问道:“太后心情如何?”
“新安郡王才做了一首诗,太后娘娘夸赞不已,心情很好。”
太后心情很好,皇帝的心情就不太好了,他瞪了眼几个儿子,起身道:“走吧,去给太后请安。”
走在半路上,皇帝越想越憋屈,干脆扭头与古忠道:“你去值房找魏卿,太后寿诞,各路藩王也该进京贺寿了,让他写一道圣旨着各路藩王进京吧。”
古忠弯腰应了一声“是。”
进了太后的宫殿,正与太后其乐融融的益州王立即从母亲身侧起身,快步下去迎接,躬身行礼道:“皇兄……”
皇帝笑着上前扶住他,满脸的笑容,“自家兄弟客气什么?快坐下。”
太后连连招手,“对对对,快坐下,老二你看看,老五是不是比上次见的瘦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
第967章 皇家
皇帝闻言抬眼看向一脸憨笑的益州王,没觉着他老和瘦,反而面色红润,看着比他过得好多了。
但他还是点了点头。
太后便叹气,“这孩子的封地被削去了一半,日子过得苦呢,你是他亲哥哥,也不说心疼心疼他。”
皇帝眉眼一跳,什么时候削去一半了,明明只削了三分之一都不到。
皇帝脸上也浮现出心疼,与太后道:“母后且再等等,犍尾堰的事才过去不久,今年刚重新收税呢,听说益州的灾民安置的不是很好,大臣们都很有怨言,此时恢复恐怕很难,再等两年吧。”
皇帝看向益州王道:“五弟,等益州的灾民都安置好了,过两年朝廷快忘记这事了朕便将封地重新拨给你,或者你有看上的,换一块地方也行。”
益州王还没说话,太后便快嘴道:“他好容易在益州住习惯了换到哪儿去?要我说你把益州附近几个县州给他就行了,免得换来换去的还水土不服。”
皇帝笑着点头应是。
见他赞同,太后的面色这才好看点儿,问道:“对了,这水灾都过去四年多了,怎么还没安置好流民?益州的刺史和县令是干什么吃的?”
皇帝笑道:“华阳县县令是唐明辉的儿子,朕看了他的折子,头两年他就上书说在华阳县任官很难,说他到任上时,以前灾民们留下的田地全都消失不见了,一时不知该如何安置灾民,所以和朕请罪呢。”
太后便沉默了一下,她看了一眼小儿子,见他低着头,便扭头和皇帝道:“唐明辉的儿子不过及冠吧?”
“那倒不是,有二十五六了吧。”
“那也小,年轻人办事不牢靠,一点儿小事便与你抱怨,这天下这么多难事,难道都要皇帝一个人去操心?那要他们那些臣工干什么?”
皇帝笑着点头,“母后说的是。”
太后也不想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她怕越说越崩,干脆转到了安全的话题上,她伸手指了一个青年道:“你没来前,新安写了一首诗,我读着很好,你也来品一品。”
转头看见太子等人,笑道:“太子们也来试着做一首看看。”
太子可不喜欢作诗,但皇祖母都那么说了,他还能拒绝吗?
他瞥眼看向几个弟弟。
老三李理立即凑上去乐道:“皇祖母,您给新安郡王出了什么题?”
“叫什么新安郡王呀,叫大堂兄,”太后嗔道,“你们可是兄弟,自家人不要如此客套。”
“是,是,皇祖母说得对,您给大堂兄出了什么题?”
皇帝的脸色好看了点儿,在座位上坐下,干脆将益州王叫到下首说话,任由孩子们去太后那儿玩。
他几个儿子,不论刚学会走路说话的七皇子和刚上学的六皇子,上至太子,下至五皇子,作诗能拿得出手的也就老三了。
有时候皇帝自己心里都很疑惑,他生的几个儿子怎么都不像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