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八百一十三章遭遇包围</h1>
余子琏雷厉风行的几个手段一使出,使得一直在旁观的杨文岳是赞叹不已。这时候的杨文岳也明白了余子琏的名不虚传,也赞叹他确实有着治军的手段。
可是这些手段却是其他官员学不了,也不想学的。除了余子琏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信,使得将士们都难起反心以外,他的做法就是得罪了大明整个官场,也在将来给言官竖起了无数的靶子。因此,余子琏完全就是以明天赌今天。所以说,旁观的杨文岳也仅仅是赞叹而已。
不过赞叹归赞叹,该据理力争的时候,杨文岳也不会松口的。在接着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时,余子琏和杨文岳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余子琏的看法就是:反正已经获得了一场大捷,那就见好就收了。余子琏要把部队后撤,依然维持着在农民军外围的游斗。
对于余子琏来说,此次出兵的目的其实已经是达到了。胜利使得新兵丁们树立起信心;治军手段使得新兵丁们培养出了纪律。只要再这么小胜上几场,余子琏就有信心把黑云军培养成像原先的汝州军一样,让将士们崇拜自己,并且对战斗有种狂热的状态。至于是否能真的解围开封城?余子琏的意思就是尽力即可,已经无需强求了。
余子琏并不会夜郎自大。他的赌性虽重,可绝对不会认为现在自己的黑云军,有着越级挑战李、罗联军的实力。
可杨文岳却希望趁胜追击。他认为:应该紧追大败溃逃的农民军,争取滚雪球般的把李、罗联军击溃,起码也要打通去开封城的道路。
说实话:杨文岳确实不怎么懂军事,他对李、罗联军的实力有着严重的低估。不过这也不能责怪杨文岳这个外行。因为明军对农民军的胜利已经是等了好多年了,就是斩首几百、击败上千农民军的战斗,报到朝廷都是一场大捷。于是杨文岳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了。
但杨文岳的此项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朱仙镇他所犯下的战败之罪太大了,如果不能解围开封,杨文岳就根本没可能来个功过相抵。所以出发点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两位主帅对下一步行动的不同。
可就在争执不下的时候,一支来汇合的援军就打破了这个平衡。
说的准确一些。这也不是一支援军,只是一支才有近二百人的民壮武装。可是率领这支民壮武装的首领却是赫赫有名,他就是原兵部尚书、督师天下兵马的卢象升的首席幕僚——参赞主事杨廷麟。
在当年到高起潜大军处搬救兵未果以后,杨廷麟为了尽自己的辅佐之义,带着自己的几名随从就奔赴了战场,想要与卢象升同生共死。可是多尔衮却并没有遂了杨廷麟的心意。当杨廷麟赶到战场后,清军已撤退去追杀高起潜的大军了,而留给杨廷麟的,就是满地天雄军将士的尸首。之后杨廷麟就是做着些掩埋尸首,护送卢象升灵柩返乡等等这类的事了。
再之后。因为不屈服杨嗣昌的贬官侮辱。杨廷麟也就辞官回到自己的清江老家。不过到了此时。他那熟知兵事、人品高洁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宇内。也确实,作为卢象升的首席幕僚,杨廷麟怎么样也不会是一名军事上的小白,而他愿意与卢象升同生共死。也证明了他的人品足以称得上是一流。
之后杨廷麟就居家闲养,他几次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起复。或许是杨廷麟悲于卢象升之死,对朝廷有些灰心;或许他是要养望,反正杨廷麟并没有重返大明官场,只是时而游历天下,寻亲访友。
而当开封城被围之后,城内的官员也肯定会向黄河对岸的北直隶官府去求救。可是现在让北直隶官府再派出援军,他们肯定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这并不妨碍让官员们坐下来商讨一番。而在这样的“务虚会”上,恰好游历到此的杨廷麟也被邀请了。
事实证明。这时候的杨廷麟血还未冷。当他得知了开封危急以后,他就自告奋勇去募兵,想要以自己的主动投军来加强官军援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