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33章</h1>
密妃娘娘每天都在变美第133章
康熙在蜜菀离开的前半个月, 心里对蜜菀充满了怨恨,这还是第一次有女人胆敢以这样的方式如此决绝的从他身边逃离,而且还给他写了那样一封书信, 根本连说谎骗一骗他都不屑为之,实在是放肆至极、狂妄至极!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 康熙却开始越来越担心蜜菀和孩子们的安全, 尤其当康熙想到蜜菀此时还怀着身孕, 心里便越发忐忑不安。
康熙在拿到蜜菀送给他的那把火*枪以后, 便亲自试过了这把火*枪。康熙惊讶的发现这把火*枪不仅可以连续射击, 而且在击发之时几乎没有任何声响。
康熙震惊之余, 不禁想到当初蜜菀入宫之时带进皇宫里的每一样儿东西, 他都命人仔细检查过, 当时并不曾发现这把火*枪。
若说蜜菀送给他的那本书是她趁夜里无人之时亲笔所写, 所用的笔墨纸张倒也是宫里的东西,并不足为奇,可是, 蜜菀究竟是如何得到这把火*枪的?
难道说, 是蜜菀真正的家人寻到了此处, 不顾蜜菀的意愿将她和孩子们带走的?又或者蜜菀果真有什么迫不得已必须回国的原因, 因此才与来接她的亲人一起离开的?
康熙从蜜菀留下的这把火*枪便看出了蜜菀口中的家乡毕竟是一个国力强盛、军事力量不容小觑的国家。倘若蜜菀的家人果真寻到了此处,能够有本事无声无息的潜入守卫森严的皇宫却没有惊动任何侍卫,那么他们自然也有这个能力带走蜜菀和两个孩子了。
康熙想到蜜菀在留给他的书信中曾经说过她的家乡距离大清非常遥远,此事令康熙既松了一口气, 又觉得心烦气躁。
康熙身为大清皇帝, 十分清楚倘若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与大清接壤或者距离大清很近, 那么对大清而言必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此,康熙觉得蜜菀的国家距离大清十分遥远也是一件好事。
然而,作为蜜菀的夫君,康熙又希望可以尽快找到蜜菀和孩子们的下落,将他们母子三人接回来,而蜜菀的家乡距离大清十分遥远,无疑增加了寻找蜜菀母子下落的难度,因此令康熙颇为烦恼。
康熙曾经以为大清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蜜菀留给他的东西令康熙再次有了巨大的压力与紧迫感。
为了使大清的江山社稷更加固若金汤,康熙在处理国事政务之余,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编年体史书重新通读了一遍,并且以朱笔在书中圈点,做出批注百余则。
与此同时,康熙严厉斥责了劝谏他继续沿用明朝以来一直施行的禁海令的几位大臣,并且于二月初正式下令废除了禁海令,下旨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与外国通商。
诸位大臣虽然想不明白康熙的心思,但见康熙圣意已决,便也不敢再对解除禁海令一事提出质疑与异议了。
虽然康熙下旨设立了粤、闽、江、浙四口对外通商,但由于这一时期大清的对外贸易量十分有限,大多数外洋商人只在广州一口进行贸易交易。
在康熙下旨设立四口对外通商贸易之后,广东巡抚李士祯当即便在广州颁布了一项法令,告知百姓们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
唯一令康熙深感欣慰之事便是太皇太后的病情逐渐好转,御医们都说太皇太后的身子恢复得很好。康熙不由得想起当初在太皇太后病重之时,就连他都几度以为太皇太后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唯有蜜菀一人经常劝他太皇太后一定会撑过这关。
彼时康熙觉得蜜菀所说的话不过是为了安慰他而随口说的谎话而已,然而如今想来,康熙却觉得蜜菀此人愈加神秘莫测,所说的话似乎也字字珠玑。康熙甚至怀疑蜜菀已经预测到了什么,因此才会如此肯定的告诉他太皇太后此次一定可以度过此劫。
太皇太后自从醒来之后便没有见到蜜菀,自然便向康熙问起她,康熙见太皇太后大病初愈,未免太皇太后动怒或担忧,因此便并未将实情告知太皇太后,只对太皇太后说蜜菀由于身体不适,需要静养,未免后宫妃嫔们打扰蜜菀休息安胎,他便将蜜菀孩子们送到汤泉行宫暂住一段日子,等蜜菀养好了身子以后,他再将他们母子三人接回宫来。
太皇太后隐约觉得康熙提到蜜菀之时似乎神色有异,但康熙既然不愿将这件事情告诉她,太皇太后也便没有多问。
太皇太后心思缜密、聪慧过人,即使是康熙有时候也未必有太皇太后想得周全。康熙为蜜菀安排的这个不在皇宫之中的理由骗骗其他人虽然绰绰有余,但是却骗不过太皇太后。